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5)

(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党的作风建设优势

在推动农村治理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始终表现出其卓越不凡的首创精神。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许多成功做法,都是首先源于农民的发明创造,继而由决策层加以系统整理与总结,最后制定出普适全国的农村政策。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时曾指出,“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民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却习惯于主角地位,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愿意和农民商量,不注重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代替农民思考,代替农民决策,向群众“发号施令”。在他们眼中,群众就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落实者。反思一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受挫、干群关系紧张等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干部没有认清自己和农民的关系。由此及彼,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比作重大历史性战役的话,那么农民就是枕戈待旦的士兵,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就是带领部队冲锋陷阵的军官,必须充分相信农民的觉悟,尊重农民的意见。有的干部认为农民层次低、想问题狭隘,决策时、工作中不愿问计于农民,常常想当然。得不到农民的认可、支持时,常不反思自己的问题,而是一味地责怪农民。其实,农民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建设发展最有发言权。让中国农村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就是安徽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吗?只有大力挖掘农民的潜力,激发农民的活力,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创造力,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整个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推进。

农村治理现代化更需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扎扎实实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作风建设是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看成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强调要把党的作风建设贯穿于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和各项实际工作之中。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14](p2080)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优良作风,充分发挥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优势。特别是针对农村千差万别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连续12个一号文的出台,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同样做到了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农民群众意愿。邓小平曾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要相信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有效方法和措施来解决现实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所以依靠、相信、发动群众,首要的在于依靠、相信、发动农民。早在农村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15](p164)“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6](p213)

自我批评的作风也是党在农村治理中一贯坚持的作风。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在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考验,但我们党始终坚持自我批评的作风建设,不断吸收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农村治理的顺利推进。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时曾指出:“必须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也强调: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党94年的奋斗历程也证明,党的好作风、好形象具有无比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正因为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我们党才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了与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相并列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优势,并通过发挥这种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胜利。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继而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不断将党的作风建设推向深入,使党风为之一新,民心为之一振。而“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更是切实实际,要求党员干部既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农村治理工作中尤其需要严、需要实,因为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接触最为紧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是我们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优势之一,特别是针对基层中出现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独断专行、软弱涣散、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等现象的蔓延,需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就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农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