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标准化是国家治理建设加快接轨国际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公共服务等与国际社会融合度逐步提高,因此,政府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都从封闭内向转到开放外向已是时代所需,特别是在国际化大都是的建设进程中,金融服务、智能交通、通讯网络、安全应急等服务领域引入国际标准,是迅速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标准的发展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推动全球生态环境发展,当前国际贸易中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必须满足相应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标准要求已成为国际共识,同时,也成为各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理念;二是标准化推动全球社会稳定,提升全球社会责任,ISO/PAS22399《社会安全应急及联系性管理指南》、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等标准,在社会稳定、劳动权益、消费者权益、社区发展等领域推动全球接轨。三是标准化推动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2014年5月1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全球城市峰会(Global Cities Summit)期间,ISO/TC268正式发布了ISO 37120《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关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的国际标准》。ISO 37120是ISO/TC268发布的第一项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标准,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二、标准化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工程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是我国政府新型的国家治理格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是实现这一管理格局的基础工程。
(一)标准化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着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要求我们把管制型、审批型政府改造成公共服务型政府。利用标准化手段,就是发挥标准协调一致的特性,平衡各方利益,系统地制定和推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更好地规范公权,保障民权,推动服务要素配置均等化,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提供程序化,从而高效公平地运用公共资源并引导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合理需求。杭州市拱墅区成立了全国首家“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集团”,使全区各个社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同等标准的卫生服务。市质监局将试点成果上升为杭州市地方标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同时又成为省级试点,在全省树立了服务网格化、流程化、标准化的标杆,引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化。
(二)标准化是政府行政管理空白的补充
2012年10月《国务院关于第六排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颁发,不进凸显了市场的主导作用,也再次理清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把过去一些市场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理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要推出,应当把其交给社会,通过市场的调节与社会的自理,实现行为的规范化。这也就要求在取消事项审批的领域,抓紧制定完善相关标准,推动各级政府将履行职责所需的技术要求纳入标准管理,制定法规规章和政策时积极引用标准,有效填补行政审批取消后的管理空白,将标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抓手。浙江省率先推行的“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权责清单制度,就是用标准化的方法全面梳理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使部门权责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分类分工、运行流程规范化,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
(三)标准化是提升社会管理绩效的主要手段
通过建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强化对公共部门的约束引导,可以大幅度减少政府内部的请示和审批,减少管理部门间的冲突和内耗,提高政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国际标准化建设,还有助于借鉴国际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被授予“国家级中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称号的安吉县,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制定了20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用标准化打造乡村生活新环境、开辟乡村生产新空间、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新发展、注入乡村管理新模式。使美丽乡村各环节建设有据可依、简便易行,创建内容与评价标准得以固化,方便了政府监督,有利于考核考评的公正公平,至2012年底全县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重点村12个,特色村3个,创建覆盖面达到95.7%。《美丽乡村建设规范》上升为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