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贫困山区的农村夫妇,省吃俭用要给孩子买电脑,希望他们不要输在数字时代的起跑线上
虽然眼前的电脑只有6成新,但每次上课时,浩东会和其他同学一样,提早十几分钟在老师办公室门口排好队。
“孩子们可喜欢(上电脑课)了。”浩东的老师许卢兵说。这个42岁的中年男人,在山区小学教了20多年书。他主要教语文课,有时候教音乐,还带学生们学习计算机。
事实上,电脑里除了老师的课件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东西。这位3年前花2000多元钱在家里装了台式电脑的老师,对电脑同样陌生。他甚至说不出自家电脑装的是什么系统。
“机房”里,孩子们好奇地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平时有机会接触到电脑的还能打出自己的名字。浩东最喜欢双击鼠标,看看电脑里的一些照片或者听听老师下载的儿童歌曲。
“学生通常难以接触到优质的信息技术:学校要么没有电脑设备,即便有,设备也常常是陈旧破损的。”张林秀说。另外,据她介绍,这些电脑只有三分之一安装了学习软件——而其中没有一款是与国家教学大纲配套的软件。
对居住于贫困、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来讲,电脑是件奢侈品,“十名学生中买得起电脑的不足一人”。而对这些拥有电脑的学生来说,很少一部分曾用电脑来学习,而且只有不到百分之三的学生有使用互联网的机会。
但是,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回老家创业卖电脑的大学生刘冰就见到这样一对夫妻,从打扮上看家庭很困难,却执意要给孩子买电脑:不能让两个儿子输在起跑线上。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我国的贫困农村地区,计算机等硬件基础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截至2011年,86%的被调查的学校已经有计算机房,平均每个学校有17台电脑。但另一方面,计算机房的利用还很不充分,机房的开放时间每天不到两小时。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显示,继2008年成为第一网民大国、2009 年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之后,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 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5.64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42.1%。
但是,城乡数字化差距依然是存在的。综合城乡互联网、计算机、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彩色电视机五个普及率相对差距指数,2012年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总指数为0.44,即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落后于城市44%,“表明城乡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韶关乳源县山区的浩东面对的只有6台电脑,同在广东省、距离不到300公里的深圳市,率先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全市公办中小学100%建成校园网,100%教室配备多媒体信息终端,部分学校已经加入到iPad教学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