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至国家,小至个人,两难矛盾难免导致“延迟满足”
“马上”并非想有就能有
“‘马上就有’,是许多人的心态特征。”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分析,这种心态的根源,在于现实变迁与人们预期之间的巨大差距。
邱泽奇拿买房举例说明:过去很多北京人手里有点积蓄,也想购房,但都试图要等,其判断理由就是“房价不至于天天涨,总会有天降下来”;结果事与愿违:过去10年首都房价如脱缰野马一般飙升,让许多之前还买得起的人只能望房兴叹。
“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人们依据过往经验和常理作出的许多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为此还支付了不低的代价。”邱泽奇分析道,这就使人们把握未来的信心大为下降,促成他们做决策时形成新的特征:如果我现在觉得这个东西我能拿到手,就立马拿到手,而不会选择“延迟满足”。
然而,转型时期的中国,两难矛盾增多,难免导致“延迟满足”。
过去两年,每个月26日,北京市民汪博都会第一时间打开公布小客车摇号结果的网站,每次都是满怀期待,每次都是失望而归。进入2014年,北京市摇号频次由每月一次变为两月一次,让他感觉离购车梦想又远了一步。媳妇去年底怀孕,上班不得不天天挤公交。没办法“马上有车”,汪博心里很焦急,“我也明白北京要是放开管制,雾霾会越来越严重,可我这也是‘刚需’啊。”
一边是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一边是市民紧迫的购车需求,面临两难境地,城市管理者也难拿出万全之策,只能在矛盾之中寻求“黄金平衡点”。邱泽奇说,大到国家全局,小至个人生活,任何愿望都有一个实现过程。“马上就有”,并非想有就能有。
工人能“马上涨工资”吗?“一方面,从中长期看,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仍有上涨空间;另一方面,眼下实体经济,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很大发展压力,需要控制成本。”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分析道,这一矛盾,会使得部分工人马上加薪的愿望较难实现。
创业能“马上发财”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如果有人敢于吃螃蟹,可以通过投资撬动很大一块蛋糕,可能‘一夜暴富’。”迟福林认为,如今市场经济已趋成熟,资本也相对过剩,创业要有耐心。
“‘马上就有’之中,也得区分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切实际的。”邱泽奇分析道,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没什么积蓄,确实不可能立马买房,那么就需要调整预期,改为先租房,而租房也要量入为出。邱泽奇认为,人们一定要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经济坐标,以及自身的能力与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