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镇化伴随着市场化。市场化赋予了人们实现致富梦的机会,激发了人们创造收入、提高生活品质的活力,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涌到城镇。这创造了供给,也创造了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镇的风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风格、记载文明古国沧桑变化的古街旧巷、古楼旧宇越来越快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化、消失。
我们在收获市场化带来的丰硕果实的同时,驾驭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提高,其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突出表现是:规划缺乏刚性,建设缺乏章法,发展贪大粗放。这是不少地方交通拥堵、污染加重、贫困人口聚集等城市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治理城市病,把城市建设得更宜人、更美好,必须加快城市管理方式转型,要由粗放低效管理向精细高效管理科学转型,由运动突击式管理向法制化、常态化管理转型。一要加强立法,使城市管理于法有据。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城镇管理就会有很强的随意性,就会杂乱无序。二要加强规划,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要逐步实行将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人大审批制度,增强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要尽快实施城镇空间的“打桩定界”政策,使城镇建设不得“越雷池一步”。三要提高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城市管理是一项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依法、依规有序规范进行。要着力提高城市领导者和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业务水平,培养并逐步形成一批有现代城市管理思维、有较高城市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的城市管理者团队。四要扩大公众参与,使城市管理更能体现民众诉求。要创造条件,让公众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方式,对城镇发展的各方面公开发表意见和看法。政府应充分尊重民意,把合理的公众意见吸收到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五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要对城市地理空间进行网格化划分和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交通等信息系统建设,让管理者及时了解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问题的规模、性质,以对城市实施精准管理。
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城镇化转型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一定的城镇化模式,总是在一定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要建立新的城镇化模式,必须有新的体制环境。推进城镇化转型,必须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一要加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有效发挥价格在促进城市经济实现集约增长的杠杆作用。价格水平特别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水平不合理是城市经济粗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要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的价格改革,使其价格能充分反映资源的供求关系及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全部成本。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效抑制地方政府进行城市平面扩张的冲动。征地成本低是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的重要原因。要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使土地利用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土地价值。
三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强化城市和谐包容发展的基础。户籍制度“二元”和公共服务机制存有缺陷是城市社会发展诸多问题产生的深刻根源。要使有条件、有能力落户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落户城市,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市全部常住人口,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长,不断丰富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四要健全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机制,激励和引导地方政府把全部精力放到推动城市科学发展上。财税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不合理是地方政府热衷于 “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的根本原因。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强地方可用财力,形成“不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体系和官员选拔机制。
当然,为城镇化转型创造适宜的体制环境,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改革要推进、要落实。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以求真的科学精神深化细化改革研究,以无畏的实干精神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推动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