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与工业化一道,是现代化的两大引擎。能否顺利推进城镇化,不仅关系到我国能否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关系到我们能否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经历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在从1978到2012年的短短34年间,我国城镇人口增加了5亿4千万左右,比目前的美、英、德、法四国人口总和还多近2千万。这个令人震撼的过程,也是城乡面貌大为改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现代化水平大为提高的过程。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这个过程,也伴随着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过快消耗,造成了城市污染排放的快速增长,形成了社会阶层贫富及享有社会公共产品服务差距的过度分化,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稳定面临严峻挑战。这说明,过去的城镇化模式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社会包容性不足、环境友好程度不够的问题。这种模式已与中国的国情不相适应,与新时期人民对于发展的新期待不相符合。我们必须加快城镇化转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否则,不仅我国的城镇化难以持续,也会大大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镇化是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自然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社会发展过程,涉及到人口的空间转移、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进乃至体制的变革。与之相对应,城镇化转型内容也十分丰富,它涉及相互制约又相互支撑的不同方面。具体来说,城镇化转型主要包括城市增长方式转型、城市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城市文化品格再塑和城市管理方式转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在城镇化转型中担当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应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以重点突破、协同推进的方法,加快推进城镇化转型。
要把城市增长方式转型作为城镇化转型的基础和核心
城市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的中心,是现代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舞台。城市如何高效利用各类生产要素,以实现城市的增长,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增长方式转型的首要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过去30多年来,我国城市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但这种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以资源高消耗、资本高投入、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实现的。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积月累,现已充分显现。如近年来经常连续多天覆盖中东部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就与城市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密切有关。
面对土地等资源要素稀缺性的增强,面对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们日益觉醒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尽快摈弃旧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经济发展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上来。
我国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集合了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机构和其他创新资源,最应该也最有条件通过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在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要素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更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制定科技规划、支持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组织国家重要战略领域研发、搭建创新平台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