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交流在变化
电脑、手机、ipad上的便捷交流或浓或淡,带着温度,遥远触手可及,距离变出韵味。新技术、新兴社交媒介正在快速“侵入”日常生活,沉浸其中的一代人获得快速而海量的信息,产生了不同于家长的思维。而在亲情的另一头,家长们也在家庭关系的嬗变中,主动或被动地接受、适应各种新兴媒介。
“网络家书”里的笑与泪
对“80后”女孩章燕而言,隔三差五和老家人视频通话成了最重要的精神享受。她虽在广西南宁结婚安家,但对河南老家父母兄妹的思念日益强烈——“可能这是远嫁女的心理补偿吧”。
2010年,弟弟结婚,章燕在河南农村的家里也安了电脑。随着小侄子的出生,娘家的喜怒哀乐也牵引着章燕的神经。从那一年起,三五天一次的QQ视频通话渐渐成了章燕的生活习惯。
通过视频看到家里的一些琐事,作为长女的章燕难免“发表意见”,包括父母、弟妹照顾教育小侄子的方式等。令章燕苦恼的是,视频虽然有声有像,但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几个回合下来她甚至与家人产生了不大不小的矛盾。她明白,这本质上是她这个基本脱离了农村生活的大学生与家中亲人“农民式”生活的矛盾与差异。
章燕的朋友夏玲去年底刚生了孩子,这个来自湖北、住在南宁的年轻妈妈更是把微信功能发挥到极致。从怀孕开始她就建了一个家庭微信群,拉进表弟、表妹等一众亲戚的微信,在里面分享生活的点滴。孩子降生,新生命早已通过网络给远在湖北的亲人们带去无尽欢乐。
新媒介改变“单向度”家庭模式
“我妈天天发朋友圈,不是心灵鸡汤就是名言警句,有时候还卖个萌发个自拍啥的,潮爆了。”在北京求学的大学生吴莎告诉记者,她妈妈现在很少给她打电话,基本都在用微信联系。
吴莎的妈妈刘丽萍在河南某电视台工作,以前并不乐于接触新生事物。“我以前很少玩电脑,回到家也就看看电视读读书。自从姑娘到外地读大学,为了和她视频聊天才开始玩起电脑,接触多了就有了兴趣,现在啥新鲜就玩啥。”刘丽萍说。
吴莎说自从妈妈“潮”起来,母女两个人的关系拉得更紧了。“以前不好意思当面说的,现在在微信上都能聊得开。”吴莎感觉到接触了新媒体的老妈更能理解她的想法。“原来的亲情又加上了一层友情,一家人更亲了。”吴莎说。
“以前我特别看不惯姑娘说话没头没尾,做事大大咧咧的,没个女孩子样儿,经常批评她。后来有一次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女汉子’,突然就想明白了。社会在变,人也在变,再拿老眼光老标准看人看事才是老古董。”刘丽萍说。
莫让新兴社交媒体催生“家庭沉默症”
与在一些家庭起到顺畅沟通作用不同,新兴社交媒体对另一些家庭的成员感情沟通客观上形成“阻力”。
在合肥市民晓莉(化名)看来,如今形形色色的电子产品已经严重“入侵”家庭。晚饭过后,晓莉的爱人就在画面闪烁的电脑前专注“战斗游戏”。在卧室床头的地上,一个插满手机、ipad等各式充电器的插座板特别引人注目。不一会,晓莉4岁的儿子抱着ipad来到房间,径直走向床头的插座板,动作娴熟地给设备冲上电,趴在床上又继续沉浸在“电子世界”里。
“每天晚饭后几乎都是这番场景,下班回家以后除了在一起吃饭外交流都不多,大家都在各干各的事情。老人爱看电视,做晚辈的不能阻挡;老公爱打游戏,我说了也没用;儿子还小,不给玩就闹,回家感觉比在单位还冷清。”她苦笑着说。
“现在孩子们回家,进门第一件事,可能不是互相问候,而是问家里的WiFi密码是多少。”65岁的杭州市民、退休职工关美华说,为此,她和老伴商量,马年春节前特地装了个带宽4M的路由器,“时代不一样了,还是自己主动适应下一代吧”。
母亲的这一举动反而让儿子张子浩羞愧不已。“现在很多家庭里,亲情‘信号’的强度远不如一个WiFi信号。”张子浩告诉记者,以前,为了躲避长辈们唠叨,回家大部分时间也是低头看手机、玩ipad,找到WiFi信号就像找到了组织。
“其实,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亲情也是一个无线网络,吸引着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他希望通过自身的遭遇,提醒和他一样被新兴社交媒介深深影响的年轻人:晚年的父母,希望的不过是和子女好好聚一下,这就是最大的满足。“多陪父母,不要让WiFi代替了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