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法治论坛 > 正文

中国会发生金融危机吗?(2)

核心提示: 未来发生全面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在几年内完全消除金融风险隐患的难度也相当大,很有可能诱发“结构性金融危机”或“局部性金融危机”

地方政府债台高筑

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3.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4%;其中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债务率最高达219%。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所估计,截至2012年底地方政府负债维持在13.2-15.1万亿元之间(如表1)。我们认为,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要比政府统计数据高得多。

由于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人存在屁股指挥脑袋和唯GDP为主要目标等理念,存在严重的投资冲动,借助融资平台的监管漏洞,通过各种融资工具大规模借债,甚至不少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自身还债能力,并且很多资金被投资在利润回报率不高的领域。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不仅大量正在投资的项目无法按预期推进,还直接影响银行资金回收安全,并产生连锁反应,演化为金融危机。当前不少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地方政府变卖土地,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地价上涨,房价被推高→高房价绑架购房者,内需无法释放→政府更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实体经济衰弱,政府税收减少→地方政府变卖土地……

不少银行资金被用于各种投机炒作活动

当前中国银行系统存在特定风险,主要体现在理财产品风险、地方政府贷款风险及房地产贷款风险等。在银行的各项业务中,银行理财产品占较大比重,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是过去几年银行利用表外业务的监管空挡,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回报率远高于存款利率。不少资金被用于各种投机炒作活动,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也必然引发传染效应,演化成金融危机。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银行发行理财产品32152款,同比增长34.6%;2013年1-6月,银行发行理财产品20678款,同比增长28.7%;截止2012年底,理财产品的未偿付数量已达7.1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的7.4%。理财产品具有期限错配、缺乏透明度、联系风险资产等特点,银行暗箱操作使理财产品的风险进一步放大。

我们的调研情况表明,不少地方政府借债和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信托产品已经出现了借新债来还旧债的情况。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三个金融风险市场是联动并相互传导的,任何一个市场出现问题,都会马上产生传染作用。

政府政策失灵、金融监管不到位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政府出台经济政策往往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特点,这种方式能解决现存问题,但无法解决经济领域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集中爆发,最后对经济产生更大的创伤。过去几年,政府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往往出台各类刺激经济政策,但很快又造成经济过热或产能过剩。

从中国当前金融监管层面看,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金融监管不到位,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方面是对银行的监管不到位。由于相关职能部门监管缺失,银行由于利益驱动偏好从事各类高风险投资活动,资金排挤了实体经济,比如:银行以“资产池”模式运作理财产品、开展银信合作业务等。另一方面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不到位。以担保公司、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为例,它们不受监管或很少受监管,将民间资金以高利率放贷出去,不但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更隐藏巨大金融风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 静]
标签: 金融危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