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长江之歌》(中国画),李劲堃、林杨杰、莫菲、黄涛主创。
图片依次为电影《风云儿女》《平原游击队》《百团大战》《南京照相馆》《山河为证》海报。
资料图片
雕塑《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作者刘开渠。
光影镌刻不屈的民族精神
任姗姗
14年浴血奋战,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空前的民族浩劫,催生出空前的觉醒、空前的动员与空前的团结。所有的这些,孕育了文艺的绽放与新生。
九一八的炮火,震“醒”只有20多岁的中国电影。600多封读者来信汇聚《影戏生活》杂志,一致要求各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这是电影观众的吁请。
“横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越走越光明的生路,一条是越走越狭窄的死路。走生路是向时代前进的,走死路是背时代后退的。”电影先驱郑正秋曾感慨。这是电影人的誓言。
炮火中,胶片显影为一部悲壮而多元的民族抗争史诗。《共赴国难》《大路》《风云儿女》《八百壮士》,不胜枚举;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的影像,缀连成史。银幕上的抗战,既是一部燃烧的影像,也是一部浓缩的抗战史,更是一部精神上的抗战史。
翻阅这部史诗,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更没有谁是“小角色”。16岁只身逃离家庭的秦怡,只有一个念头,“不做亡国奴,去前线抗日”。她在合唱团唱抗战歌曲,调侃自己“就在那里混混”。周恩来告诉她,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你们的歌声鼓舞下,走上前线,浴血奋战取得了胜利。“即使一个最普通的角色,在抗战中也有自己的价值。”秦怡曾回忆说。
翻阅这部史诗,哪怕条件再苦,也不能磨灭创造的热情。人们用“窑洞里的制片厂”形容延安电影团。前辈们克服了胶片过期等困难,用延河水冲洗,创造性完成《南泥湾》的拍摄。没有现代电影放映设备,他们就用口头解说和唱机配乐的方式,创造了“有声电影”。没有灯光,没有舞台,有的只是一腔热血;一边创作,一边战斗,伟大的作品就诞生在前线。
翻阅这部史诗,是心中的爱与恨,厚植了作品的根与魂。徐光耀说,《小兵张嘎》是白洋淀里无数“小嘎子”浴血奋战的缩影,也是当年八路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写照。拍摄电影《小兵张嘎》的北影厂厂长汪洋、导演崔嵬,当过八路军,打过日寇;扮演杨大妈的黄素影是1938年入党的老演员……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有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对敌人的恨、对老乡的爱,才成就了被无数人铭记的红色经典《小兵张嘎》。
文化的脉搏,从来系着国家民族的心跳。抗战时期,电影人把镜头当作“枪”,把银幕视作“战场”,在烽火与热血交织的大地上,在呜咽与战歌共鸣的山河间,在热泪与怒吼交织的心潮中,镌刻下不屈的民族精神。而他们,也在文化上和情感上,发现了人民,组织了人民,解放了人民,同时也重塑了自己。
燃烧的影像绵延至今,时代在变,精神内核始终未变。那从万里山河中生长出的坚韧、在民族危亡中迸发的伟力、用最鲜活的镜头谱写的生命战歌,依然澎湃如昨。
80年后的今天,我们回眸抗战电影的艺术之路、历史之路、精神之路,是为了辨析历史的印记,更是在寻找力量的源头。只有与时代的脉动、与人民的命运深入结合,艺术才能真正拥有力量。在大时代获得新生,在炮火的洗礼中升华,抗战电影汇入全民族抗战的时代洪流,构筑起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行进在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我们,有理由满怀期待:这是一个能够产生大作品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大作品引领的时代。
一本影集记录的“人民电影”
吴 鹏
8月15日,“我们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展”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幕。众多展陈中,一本手工制作的抗战时期影集,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这本《延安电影团影集》是国家一级文物,由中国红色电影先驱者之一的吴印咸同志亲手制作,并由吴印咸的女儿吴筑清捐赠给中国电影博物馆。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次以全方位公开的方式,将一段尘封的“人民电影”初创时期的真实影像呈现给观众。
这本影集收录了1938年至1939年间,延安电影团在拍摄首部影片《延安与八路军》时拍摄的404张照片。影集约八开大小,分为“由全国走向延安的黄帝子孙们”“团结 严肃 紧张 活泼”等30多个篇章。每一个篇章,用毛笔书写了白色标题,相关主题有数十张2寸相片。
抗战全面爆发后,共4万多怀揣理想、富有思想、敢于担当且不惧牺牲的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影集中的“由全国走向延安的黄帝子孙们”篇章,即为“天下人心归延安”的真实写照,有18张青年人奔赴延安路途中的场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校训,由毛泽东亲笔题写。这一篇章,记录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学、队列、校舍等真实场景。
“我们的事业从黄帝坟上开始”篇章里,有一张照片摄于1938年10月1日,是影片《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所拍。这是延安电影团拍摄电影的标志性起程点。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将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共御外侮,把对黄帝的缅怀与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延安与八路军》在此开机具有了宣誓抗战的特殊意义。
1938年,为了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抗击日寇的壮举用电影的方式记录下来,以起到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扩大抗日救亡宣传的目的,延安电影团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八路军总政治部的组织领导下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真正的专业电影组织,开启了人民电影事业的新篇。
延安电影团从1938年成立到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的8年时间,摄制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白求恩大夫》等影片、纪录片及影片资料;拍摄了几万张反映边区军民战斗生活的珍贵照片;坚持放映革命影片,进行党的思想宣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电影团在初创时就树立了人民电影“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确立了将镜头对准普通战士、农民的日常的拍摄主题,体现了“群众是历史的主角”。
凝视这本影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创业史,更是一份历史的责任担当。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电影唯有扎根生活、服务人民,才能拥有永恒的生命力,这是这本影集留给今天的启示。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博物馆)
书写永不褪色的抗战史诗
明振江
历史的风云流转了80个春秋。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从记录抗战烽火、凝聚民族情感,到重温历史记忆、激励奋进征程,几代电影人创作拍摄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抗战电影作品,用光影书写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率先在东北大地的白山黑水间展开。追溯早期的抗战电影,首推党领导的左翼进步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的《风云儿女》。影片通过描写东北流亡青年的命运,反映民族抗日救亡精神的觉醒。特别是影片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大地上迅速传唱,极大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和信心。这首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国电影的无上荣光。
《赵一曼》中,赵一曼不幸受伤被俘,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感动了银幕前的一代代观众。《步入辉煌》讴歌了杨靖宇将军义薄云天的民族气节和坚定信仰的崇高情操。《八女投江》中,8位年轻的抗联女战士在日寇疯狂“扫荡”中顽强拼杀,打光子弹后,她们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从容不迫携手步入滚滚江水……这些影片刻画的东北抗联将士们的英雄群像,至今被观众铭记。
全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抗战浪潮,激发了国民党爱国进步将领的觉醒。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为了反抗侵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大义大局,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方针,周恩来等领导与蒋介石谈判,迫使其“停止剿共,联红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电影《西安事变》以纪实性和文献性的表达,艺术呈现了这一历史事件。
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血战台儿庄》等,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抵抗和牺牲精神。《血战台儿庄》在台湾地区公映后引起轰动效应,台湾当局由此放开老兵回大陆探亲。一部影片促进了两岸民间交流,增强两岸同胞是一家的民族认同感。
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太行山上》描写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亲自率领三个主力师奔赴抗日前线,再现了我军首战平型关、夜袭阳明堡和击毙日酋阿部规秀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和战斗。《百团大战》表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参谋长左权率领我军100余个团、20多万军民参加的大规模战略行动,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围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归根结底是人民战争的胜利。革命战争的伟力和雄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正如《地道战》插曲中唱出的“男女老少齐参战哎,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回民支队》《烈火金钢》《东进序曲》《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历数不尽的抗战电影,源于中国人民创造的抗日战争实践。
这些优秀的抗战电影是大海中的朵朵浪花,形成了恒久传颂的银幕奇观。史诗是人民创造的。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赴国难,血肉之躯筑长城,铮铮铁骨战强敌,英雄史诗永流传。
(作者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
讲述合作与和平的深远价值
黄建新 刘浩良
从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进攻香港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香港经历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时期。作为城市游击抗战力量,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在敌后开展情报传递、人员营救等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历史上,营救飞虎队飞行员的东江纵队在短短几年内作战1400多次,歼敌9000余人,成功营救了89名盟军和国际友人,其中包括8名美军飞行员。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对美军飞行员唐纳德·克尔的成功营救,更促成了东江纵队与盟军的情报合作。
我们查阅到的资料显示,在华的美军飞机被击落后,飞行员成功逃脱的比例显著高于同期的欧洲战场。
在走近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对东江纵队的故事愈发感兴趣,希望用我们的艺术创作把那段发生在华南敌后战场的英雄故事和那些英雄人物呈现在银幕上。
希望通过电影《营救飞虎》,再现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成功营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的英勇事迹,让不为人周知的香港抗战历史回到大众视野;让观众不仅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营救过程,更能够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深远价值。
(作者分别为电影《营救飞虎》监制、导演)
为东北抗联战士立传
高群书
我初次了解东北抗联女战士的事迹是通过纪实影像。煮靰鞡鞋充饥、吃死老鼠果腹、用雪搓手脚缓解冻伤……李敏关于东北抗联战士艰难处境的回忆,让我印象深刻。以纪实文学《风雪征程——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李敏回忆录》为基础,我们创作了电影《生还》。
影片聚焦1938年到1945年间普通抗联战士的命运。这段历史较少被影视作品聚焦。影片中,14岁女兵李童的故事是千万抗联战士的缩影。影片既融入赵尚志“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精神,也刻画了抱有乐观主义精神的无名战士的群像。希望当代青少年通过同龄人的视角,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在豆蔻年华扛起钢枪”。
回忆创作过程,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真实”。真实的东北抗联是什么样的?战士们的生活处境如何?带着这些疑问,我收集并阅读了大量关于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采访了东北抗联历史研究专家,只为离抗联战士们更“近”一些。
剧组在黑吉辽全域取景拍摄,大家吃了不少苦。在吉林省白山市仙人谷拍摄,身处积雪覆盖的原始森林,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让设备频繁“罢工”,演员们在齐腰深的积雪中艰难前行。拍摄中,大家脚踩当年杨靖宇将军作战的地方,到访赵尚志将军的家乡,不由得感受到一种力量。与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啃树皮、穿单衣的坚守相比,这点苦,微不足道。
电影《生还》是我第六次用镜头呈现抗战史。让更多年轻人通过影视剧了解真实的历史、塑造正确的历史观,是创作者的责任。《生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要为东北抗联精神立传。
(作者为电影《生还》导演,任姗姗、徐嘉何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