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不敢腐与压倒性态势
从破“潜规则”到立“明规矩”
中国反腐不是“纸牌屋”,习近平在访美时,借用了流行的美剧,阐释中国反腐并非权力斗争。观察发现,中国反腐从一开始就在同权力运行中见不得光的“潜规则”作斗争,立下“明规矩”。
不破不立,破除旧规则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注意到了本次中纪委全会上表述的变化。他提到,习近平在会上强调,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而在此前,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说法还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态势”。
“今年对反腐形势的判断出现明显变化,是因为我们的反腐力量更强大了,足够压倒腐败的力量,但是这不等于我们的反腐败任务基本完成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汪玉凯认为,现在先解决“不敢腐”的问题,是要为之后的“不能腐”和“不想腐”创造条件。
在持续反腐过程中,老百姓对于反腐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不同机构的民意调查均显示,中国反腐在群众中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尽管数据并不一致,但反映出来的趋势却大致相同。
今年1月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5》在京发布。《报告》分析了当前社会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同与期待,指出问责“动真格”问出实效,94.7%的普通干部、89.6%的企业管理人员、92.5%的专业人员认为党和政府惩治和预防腐败“非常坚决”或“比较坚决”;60.5%的领导干部、54.6%的普通干部、35.6%的专业人员、37.2%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腐败总体上得到有效遏制”;近七成居民认为纠正不正之风工作效果明显。同样在这份报告中,问卷调查显示,93.7%的领导干部、92.8%的普通干部、89.2%的专业人员、87.9%的企业管理人员、86.9%的城乡居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
而在国家统计局2015年10-11月在22个省区市开展的全国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显示,91.5%的公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表示满意,比2012年提高16.5个百分点。
“十八大之后,从反腐败到对于官场风气的扭转,力度和效果是空前的。正是因为这些有力的措施,所以官场上出现了一个普遍的效应,就是原来所流行的一些‘潜规则’在失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表示,本届中央特别强调,十八大之后要形成新的局面,特别是新提拔的官员,需要在新的规则之下,形成新的工作状态。
在汪玉凯看来,“治标”式的反腐已经发挥出了效应,成功遏制住了腐败势头,接下来要看如何通过法治来实现真正的清正廉洁。“这个其实是对执政很大的考验,因为制度的笼子筑起来并非一日之功,如何运行更是一个大问题。”
吴建雄则认为,当下,我国反腐模式正从传统反腐向法治反腐转变,反腐策略正从零散型的应急反腐向整体型的系统反腐转化,我国反腐将更加重视党纪党规、国家法律和规章制度建设。更加重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这些转化,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前瞻性战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