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增长速度,习近平同志讲到:“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处于发展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巨大国内市场空间,社会生产力基础雄厚,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经过我们努力,经济增速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在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向十八届五中全会作的说明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后5年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标。主要考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当然,这种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关于经济结构调整,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2013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时强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十三五”期间中国如何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七个要”:“要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险”;“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于经济增长动力,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创新在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关于新阶段特别是“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战略与战术问题,习近平同志也多次有过论述。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系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的“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深刻把握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既不能脱离实际、提过高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囿于一时困难和问题而缩手缩脚”。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开放,战略上坚持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
2015年12月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