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发展道路是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这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长期以来,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争议从未停止。针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大问题、原则问题、根本问题,必须有正确的回答。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习近平同志当选国家主席后的首次讲话中再次明确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与发展目标一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中,经济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习近平同志在这一问题上,坚持和继承了邓小平同志以及历届党代会的基本思想,但同时有了新的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曾经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谈到,要“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的定位是全新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
不仅如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等。
总之,从上述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我们都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一点,那就是他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对于中国“去哪里”、“如何去”等重大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