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平副局长发表开题演讲,他指出治理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也与标准化密切相关。现代的国家治理体系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子体系,即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在这三个治理体系中,最先引入标准化的是市场治理。市场治理的主体是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离开标准化,市场治理或企业治理是不可想象的。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以为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与标准化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一种流行的错误,离开标准化,包括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在内的现代国家治理都是不可想象的。标准化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言,至少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规范,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第二,标准化为现代国家治理确立标的,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第三,标准化为国家治理的合理化提供依据,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效益;第四,标准化为评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量化指标,从而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改善;第五,标准化为国家治理提供统一的评估基准,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之间可以就治理状况和治理水平进行相互比较和学习借鉴。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
作为国家治理标准化的践行者,高鹰忠局长总结了对于国家治理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全面实现社会小康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从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来看,国家治理需要由多种类型、多个层次的社会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体系。现阶段,我国构建有党的领导、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三个层面的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有成熟在理论和政治体系,政府管理有较为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社会管理领域仍在探索有效的治理手段。将标准化原理、方法引入国家治理层面,是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率和质量,是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与国家治理创新的全新实践,能充分发挥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高鹰忠
赵成根教授认为,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标准化必须要能将标准化管理、顾客导向、公共服务承包制、绩效管理、政府责任制等管理上最时尚、最先进的理念和办法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量化、指标化的体系机构和运行机制,将标准化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