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论坛特稿 > 正文

曹淑敏:推进“互联网+” 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3)

核心提示: “互联网+”是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发展新动力、建立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国优势,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推进“互联网+”的重点方向

第一,“互联网+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应立足工业现实基础和阶段特点,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培育新模式与新业态。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在消费品和装备领域推广规模化个性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研发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加快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智能工厂等重点方向,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研究工业互联网架构、技术和标准。引导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IT企业等形成合力,打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三是发展产业协同互联网平台。整合现有行业平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面向全行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线上聚集,营造健康有序的融合创新与协同发展环境。

第二,“互联网+服务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依托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互联网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加快推动互联网在传统服务业领域的融合渗透,不仅能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资源配置,还能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互联网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物流、创意研发等新兴业态,服务引领生产,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推动互联网在生活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智慧交通、体验式消费、共享经济、在线社区经济、数字内容等新兴业态,激发万亿级消费市场,拓展增长新空间。三是发挥互联网的创新引领和平台支撑作用,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平台、众包服务、用户参与设计、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等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打造“零边际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第三,“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互联网为破解农业集约经营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实现远程感知、生产监测、智能控制等精准作业,助力规模化经营生产。二是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互联网的协作平台作用,促进农业生产主体及服务机构的网络化管理协同。发展服务于农业管理、预测、决策的云计算开放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农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挖掘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农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增长空间。

第四,“互联网+公共服务”,惠及社会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是与大众需求联系最紧密的领域,也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最突出的领域,更是涉及部门多、政策壁垒高、协调难度大的领域。发挥互联网优势,带动和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整合公共服务流程、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将有助于建立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普惠,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模式。在公共服务使用方面,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公平、普惠、便捷的智能化平台,创新公共产品生产与公共服务递送方式,提高网络化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使用率,提升服务效能与公共资源均等分配水平。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推动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率先开放,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充分挖掘数据,开放线上线下融合的便民应用。降低医疗、教育等领域融合型应用的准入门槛,鼓励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智能产品、服务模式先行先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公民福利。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升级   互联网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