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进“互联网+”具备坚实基础
自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型应用平台、垂直型行业平台开始在经济社会普及应用,互联网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我国发展“互联网+”已具备坚实的基础。
第一,推进“互联网+”具备较好的产业支撑基础。宽带网络已被定位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近些年来,光纤到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城乡,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互联网骨干网架构进一步优化,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应用基础设施能力大幅增强。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2014年互联网网民数突破6.4亿,普及率接近48%,今年底4G用户预计将突破4亿。互联网业务创新优势凸显,国内如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等主流应用均由本土企业主导。创新要素不断积累,正在从跟随模仿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根植本土发展到走向世界舞台,互联网产业实力迅速增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等服务企业位列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华为、中兴已步入世界顶级通信制造企业之列,在高端网络设备领域已取得一定优势。我国在4G商用、5G标准制定方面均为主要推动力量。联想、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5位,终端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二,推进“互联网+”已具备一定的融合应用基础。从下游到上游、从消费到生产、从外围到核心,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沿价值链逆向渗透,距离消费者越近的环节,互联网融合程度越深;开放水平越高的环节,互联网创新越活跃。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互联网实现交易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促进网络零售、互联网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2.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6%,高于美国4个百分点。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移动支付、小微金融、大数据征信等应用创新异常活跃,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以打车软件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快速发展,O2O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渗透有力推动了民生类、消费类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正深刻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基本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催生多种新模式新业态,如格力空调、中联重科的服务型制造,尚品宅配、红领集团的大规模个性定制,商飞公司的网络化生产组织,以及数码大方工业云等,牵引制造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模式向智能化发展。互联网在消费品、装备、原材料等各行业的渗透应用已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