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论坛特稿 > 正文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3)

核心提示: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2004年以来,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通信行业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

十年来,我们适应农村通信发展规律,探索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村村通工程建设务实有效推进。一是在推进方式上采用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村通工程实施之初,原信息产业部创造性地提出“分片包干”办法,指定当时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分片包干”的方式,自筹资金在指定地区负责村通工程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行政村通电话的阶段目标实现后,随着村通工程向自然村的延伸,未通电话的区域呈现不成片的分散状态,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分片包干”为“分量包干”办法,打破区域限制,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分量完成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的实施,激发了企业自觉性、主动性,确保了任务及时完成。二是在推进步骤上坚持循序渐进。“十五”重点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电话”,“十一五”重点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行政村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三个三步走”推进策略,网络地域覆盖上,从乡镇、到行政村、到自然村分三步延伸;业务提供水平上,从通电话、到通互联网、到通宽带逐级提升;信息化发展进程上,从建基础设施、到构建业务平台、到推广适农业务层层推进。三是积极探索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在有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固定无线接入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发推广经济适用技术和产品,既解决了建设成本偏高、周期长、施工和维护困难的问题,也推动了一批自主研制的低成本产品如SCDMA 400M无线接入系统、宽带机顶盒、农村信息机、“点点通”、经济型电脑和价廉物美的国产手机等在农村的广泛使用。

十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多方位的保障措施,为村通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进村通工程,部、省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三方成立了工程领导协调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规划和方案,逐年定计划、划区域、分任务。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落实各项计划,督促工程进度,核实竣工项目,统计汇总上报。电信企业集团总部负责筹集资金并组织项目实施,各地基层公司组建工程队伍开展现场施工,做到了任务到省、到公司,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同时,为村通工程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方面,由企业总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农村通信建设纳入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享受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通信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村通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工程,历时长、任务重、困难多,能够取得成功,是通信业集全行业之力、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广大通信行业干部职工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推动村通工程不断前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认真进行组织协调,积极争取地方各项优惠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电信企业从集团到省、地、市、县公司直至最基层,都把实施村通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厂商、科研机构等也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鼎立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特别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电力不通、道路未达等困难,广大工程一线建设者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勇于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骊]
标签: 鸿沟   农村经济   城乡   社会发展   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