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通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彻底结束了偏僻乡村世代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历史,使得农民能够利用网络销售农副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网上了解外界市场信息、寻找致富门路、获得外出打工信息等,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其次,推动各类经济适用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咨询、农副产品追踪溯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造。第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乡村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高效化。在偏远农村尤其是民族和边境地区,通信网络使得党的声音和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社会治安情况能够及时上报,促进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在灾害预警、灾情通报、抢险救灾、治病防疫等方面,通信更是发挥了“生命线”、“保障线”的作用。此外,村通工程的实施也有效推动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中国残联等通力合作,积极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扶贫、农村中小学通宽带、农村残疾人学校等公益机构通宽带等专项工作,完成1.3万个特困村互联网覆盖、5400个农村学校和公益机构通宽带。当前,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成果正加快转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手段和能力,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实现农村现代化管理的“德政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创新,也得益于全通信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通信行业遵循信息通信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建设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村通工程实施成果或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成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关注支持村通工程建设,比如财政部特地划拨专项财政经费,逐年对村通工程实施进行补贴;发改委、国资委、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并开展项目合作。四川、西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村通工程任务重点省份的党委政府纷纷将村通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一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并通过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青苗补偿、道路开挖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减免部分费用和税收,拨出专项建设资金等措施,对村通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村通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乃至行政村的地方政府和村民们大力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提供了征地、供电、修路等方面的便利。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