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跟美国人说历史
不读史,总是难懂中国。借用岛君很喜欢的一位北大老师的话说,就是现在的许多人,无论公知还是官员,“既不懂中国的历史,也不懂中国的当下,更不懂中国的未来”。
话未必绝对,但是此理。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可知未来”。但是需要解释清楚的一件事是:为什么不懂历史就不懂当下和未来?毕竟时移世易,今人面对之问题,古人未必见过;古人之路,今人也未必需要重走。
还是引用一个美国人的见解。
40多年前,即尼克松访华第二年,美国学者费正清和赖肖尔合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叫做《中国:传统与变革》。费正清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久负盛名,曾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退休之后,该中心被命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这位与胡适等人过从甚密的美国人,在这部40多年前的著作里开宗明义地写道:
“通过历史能最好地理解中国。”
他解释这么说的原因道:“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来,中国人更注重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遗产具有强烈的意识。而中国在艺术、思想和制度方面的独特成就,只能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才可得到最佳的研究。只有审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才能领悟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所理解。”
一个美国人,能在40多年前有这样的见解,一方面让今天的很多中国人汗颜,另一方便也给习奥之会做了些许预言般的注脚。或许因此,奥巴马也才在会谈结束后若有所思地说:“我更加理解中国人民为何珍惜国家统一和稳定。”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
要做到奥同学的理解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历史首先是“材料”。史书记载,小说笔记,写卷文书,风物古迹,都是历史材料。然而光有材料不行,还得有梁启超所谓“史才”和“史识”。怎么看待一个历史事件,怎么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就需要在材料中提炼出见解和认识。
比如今天就有报道称,辽宁一家报纸走访了N家大学,发现很多大学里的老师不懂中国历史,但并不妨碍他们的解读,然后这家报纸就发了一封公开信,呼吁老师不要如何解读中国,云云。
解释历史从来不简单。同样是一个王莽,有人用道德评价乱臣贼子,有人写诗评价虚伪不堪,也有人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理想主义者和革新者。千百年过去,身名俱灭,只能凭着当时的历史材料去推测分析,总是很难。
即使是近一点的、可考之人物俱在的历史,也不容易。
比如习近平那句值得玩味的“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这句话是针对什么而发的?什么是历史虚无主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曾有一个比喻:“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