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起世界其他民族来,中国人更注重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历史遗产具有强烈的意识。而中国在艺术、思想和制度方面的独特成就,只能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才可得到最佳的研究。只有审视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才能领悟发展的方向,并对中国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所理解。
11月13日中午,一向神秘的微信公号“学习小组”(xuexixiaozu)刊发了一篇文章:《习奥瀛台夜话全纪录》,一时引来各方关注。关注理由自然很简单:这么高级别的夜话,非其身边人无从获得信息,而这信息又迫切为外界所关注。
文章信息量很大,有兴趣的岛友可以自行前往一观。侠客岛最关心的只是其中一个细节:两个大国元首深夜会晤,时间纵长也嫌短,习近平为什么放着更加急迫的政治经济改革两国关系不谈,先跟小奥同志聊起了历史?
习怎么跟奥说的?
《瀛台夜话》一文中,介绍完瀛台环境,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介绍俩人聊天的内容,大略如下:
“散步的时候,习大大向奥先生详细介绍了瀛台的历史变迁。习大大说,瀛台建于明朝,在清朝是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
一座瀛台,几代变迁。被作者点评为“悟性不错”的奥同学如此接话道:“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
之后,习又说了一句话:“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文章是这么介绍习近平聊天内容选择上的深意的:“这就明白了吧,选在瀛台的原因之一,是要上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爱谈历史的习近平
这已经不是习近平履新之后第一次谈历史了。
不用查详细内容,仅凭记忆而言,他谈到历史的场合就有如下: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谈历史,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在各种纪念活动上谈历史,纪念毛邓诞辰、纪念孔子,他都谈历史。从人物到制度,从王朝兴废到争取独立,从以德治国到依法治国,他都提倡要借鉴历史。
他谈历史,着眼点大多有三:一在“牢记历史”,一在“汲取营养”,一在“有补当下”。
有意思的是,目前被外界看作习近平反腐最得力助手的王岐山,其大学的本专业就是历史,还作过一段时间的历史研究员,据说学术做得也很好。作为中纪委书记,他向同僚和下属推荐的书里就包括《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写法国大革命的一部历史著作。
而在习近平的多次讲话里,更是多次出现一个表述:“共产党员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毛谈哲学,习谈历史
习奥瀛台之会,不免让人想起另外一次中美元首之会面。
1972年,新中国迎来了建国后访华的第一位总统尼克松。彼时身体已经很差的毛泽东,在不长的会面时间里,对当时的一些时局,诸如台湾、越南、朝鲜问题都“不感兴趣”,让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们去谈。他谈什么?“哲学问题”。
毛是一个对哲学堪称着迷的人。戎马倥偬之时,他还在写到今天依然在政治课本上反复出现的“矛盾论”和“实践论”。
然而在彼时的那次会谈里,他的“哲学”问题不是这些。40多年过去,虽然当时的具体会谈内容在中美的记载上略有出入,但大体能够确定的是,当时他们二人所谈的“哲学问题”,是一些“世界大势”,不是具体的“策略”,而是战略问题。
就目前已经披露的习奥会谈内容来看,大略方向也是如此。毛的哲学,和习的历史,着眼的也是“大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