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存在社会不公问题
“近20年来,我国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但是,一些新问题也伴随着改革而催生,特别是社会公平问题始终难以解决。”河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河北浙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千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说,我国民生事业变化巨大,但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教育公平问题,政府一直想解决,但一直解决不了,它涉及因素很多,其中包括固有体制的阻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师资力量的悬殊等。
对此,竹立家表示认同。他说,我国公共服务资源分配确实还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人群之间的不平等。
在竹立家看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体制与机制上:城乡不平等、教育水平不均等。
“人们对教育感受意见较大的是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均等、对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财政支持不够。还有,医疗全覆盖,均等化也不够,不同人群享受水平不一样。未来,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要让每个公民均等享受。”竹立家说。
竹立家认为,民生工作主要方向就是增加就业,只有就业充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和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贡森看来,现行社会政策体系存在着制度碎片化、落实难、不公平的现象,以及财政投入不足和监督评估不力的问题。
他以“十一五”发展情况为例,作了几方面总结:首先,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免费,近年来我国教育的筹资公平性有所改善,但是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高等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其次,近年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持续下降。2005年非农就业弹性系数是0.46;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分别降至0.40、0.34和0.29。就业市场中竞争能力相对较低的人群,如部分年龄较大、文化和技能偏低的城镇劳动力和农民工等,特别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另外,大学毕业生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供过于求以及就业质量和就业公平问题突出。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也在持续下降。
再次,财政性卫生投入不足,个人医疗卫生支出分担比例仍然过高。目前,国家财政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左右,这对中低收入群体而言,个人的医疗卫生负担仍然过重。
还有,城乡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制度割裂,体系庞杂,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费率不同,待遇不一。城乡之间、城镇不同群体之间差距过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严重滞后,保障待遇较低,覆盖面不全。
此外,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实际执行不力。住房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窄,保障性住房供应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贫困人口数量规模依然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