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工作重在引导(2)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任务。而面对复杂的自媒体网络环境,如何做好舆情的引导呢?

首先,把自媒体网络舆情纳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轨道。当前我们越来越强调制度设计,越来越强调法治国家,对于自媒体网络舆情来说,也不例外,理应也该纳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轨道。长期以来,我们过分注重“人治化”,运用压制性的管理手段,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滞后,法治内涵缺乏,最终导致行政命令大于法律法规、执法执纪随意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自媒体网络舆情事态的发展。因而,要加快制度设计和立法进程,以制度思维和法治的方式不断夯实网络舆情引导的制度和法治基础,通过把网络舆情纳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轨道,引导网民增强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把行为纳入制度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这也是引导区别于以往管理、控制而作为新的治理手段的题中之意。值得强调的是,要进一步落实网络实名制和问责制,对网络推手、网络造谣者尤其是恶意信息的制造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网络名人的博客、微博、微信等,要予以重点关注,发现虚假信息或不当言论,应强制干预等。

其次,政府公务人员要自觉加强“舆商”建设,提高引导能力。自媒体网络给传统的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正在改变着现实的政治生态。站在自媒体网络信息快车道上的公务人员,如果缺乏“舆商”,就难免力不能及。为此,作为公务人员,应该转变思维观念,主动加强“舆商”建设。可以说,舆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务智慧和公务艺术,已成为公务人员在“数字化”时代生存必备的能力。所谓“舆商”,按照舒绍福的说法,就是面对媒体和公众舆论考问,恰当地发表见解,理顺舆论话题,优化公共关系的智慧和能力。也就是说,公务人员应把学习、掌握和使用现代网络技术作为基本功,把通过网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汇聚民智作为新的联系群众的方式,学会用网民和广大群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要学会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根据舆情的关注点,主动设置议题,还要使公众了解政府的作为、知晓事情的真相,化解公众的负面情绪。说到底,就是在自媒体网络舆情的治理中贯彻密切联系群众原则并以此来提高政府公信力。这其实涉及到能否避免“塔西佗陷阱”的问题,即能否通过这一新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形式,提高政府及公务人员的公信力,扭转“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批评,认同度较低”这一现象。在现代强大的自媒体网络舆情面前,传统的处理舆情问题的封、堵、躲、压等手段已走向了死胡同,公务人员唯有切实做到真懂新媒体、会用新媒体,善于与新媒体打交道,由被动转向主动,不断加强“舆商”建设,才能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再者,主流媒体要担当起网络舆情引导的重任。主流媒体要紧紧抓住自媒体网络的发展趋势,赢得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一方面,主流媒体要积极走进群众,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议题,吸引终端上的公众参与到公共话语的交流中,在交流中引导,让主流、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使自媒体网络舆情真正代表广大公众的心声,起到过滤作用。另一方面,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风向标,传播信息时不要先入地带有色眼镜或偏执,更不可有意引导公众偏离正常思维轨道,要提高认识、分析和看待问题的能力,要讲党性、讲政治、讲观点、讲时机、讲技巧,要顾全大局,要谨慎选择报道的口径、范围和内容,要严格报道纪律,要坚决克制过度营销行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价值取向,要及时对不良信息进行规制和对网络谣言进行澄清。主流媒体千万不能错位、缺位,千万不能让正面的宣传引导边缘化。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自媒体网络从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源头转变成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的重要阵地,真正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建设性作用。

最后,塑造公共理性文化,培养理性网民。文化带有基础性、持久性的影响。在自媒体时代,为了实现网络舆情健康的常态化,政府、社会组织等要合力对公共文化进行理性的塑造,建设全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理念,对公众开展切实的公共理性和公民责任教育,培养公众的包容、规则、诚信、妥协等意识,合理合法地表达心声,争做理性网民。也就是,通过塑造公共理性文化和培养理性网民,提高公众的认同度,使公众认识到网络传播的不仅应是知识,更应该是素质,以此形成正能量占先的自媒体网络环境,不断夯实社会治理体制建设的思想文化基础。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正如不稳定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制造的,实现稳定也需要人为创造,也需要引导。现在,自媒体网络舆情已开始实质性地介入到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需要综合制度法治、“舆商”能力、媒体担当、理性文化等方面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网络舆情属于虚拟社会,而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舆情是现实舆情在网络上的延伸,探讨的仍是现实社会的问题,如不解决现实问题,再完善的引导机制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这里强调引导,就是在说社会治理体制建设要跟上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治理基础的变化,网络舆情引导要与社会转型力度相匹配,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治理的统筹,这自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系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团委副书记)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自媒体时代   网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