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无孔不入公众生活,进一步推动着互联网作为公众表达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的重要平台,大范围的网络舆情日渐形成,我们步入了自媒体网络舆情时代。
所谓自媒体,就是公众基于互联网科技而与全球信息体系相连之后形成的一种可以自行提供、分享他们自身事实与新闻的途径。所谓网络舆情,就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对现实生活中自己关心的各种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态度、观点、意见和建议的总和。显然,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许多传统媒体舆情所不具有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体的多元化。自媒体网络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每个公众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工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传播内容,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碎片化、全天候的“人人即媒体”出现。
二是影响的广泛性。由于自媒体具有即时、互动、连通等特征,在互联网通达的地方,自媒体的传播是空前的,公众在自媒体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和表达的心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放大,任何一个小范围的事件,都有可能通过自媒体网络迅速传播,最终成为社会乃至全球关注的公众事件。
三是表达的开放性。自媒体网络的拟态环境和匿名性特征消解了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使公众摆脱了角色、身份等的限制,公众可以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不再接受被一个“统一的声音”告知对或错,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消除,公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公众可以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可以采用更加直接、轻松而非委婉的方式参与各种事务的讨论。 也就是说,自媒体网络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平台,便捷的信息获取手段使得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更加可以反映民声,更加可以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然而,在自媒体网络环境里,舆情有时会泥沙俱下,在自由、开放的背后,也隐藏着重重危机,主要表现有:
一是表达的非理性。自媒体网络的拟态环境使公众开展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的信息量非常大,面对骤然放大的舆论表达权,公众在表达观点、宣泄情感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容易轻信传播内容,“情绪化问题”和“情绪型言论”较多,冲动、急躁、偏执、专横,不加分析地试图把对社会的不满都通过自媒体网络的形式发泄出来,把在自媒体网络的非理性发声当作缓解精神压力的方式,网络主体的责任意识缺失。例如近年来富豪、明星、医生、教师、城管等“网络黑五类”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公众非理性地“标签”和“污名”的结果。
二是传播的不可控性。在自媒体网络上,公众利益表达更加自由,这给兴趣相同或思想观点一致、希望参与到一起讨论的公众提供了可能。然而,一旦某个话题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时,就会出现“舆论爆炸”,话题涉及的问题就会被放大,掺入的“沙子”也就越来越多,事态的发展也就越来越不可预测,尤其当渲染信息在自媒体网络上传播时,就会强化和扩大公众对社会的不满,激化社会矛盾,出现网上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三是内容的虚假性。真实舆情必须基于事实,然而,由于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缺少传统媒体的过滤程序,拟态环境的匿名性、网民成分的复杂性和“去中心化”的传播致使信息不断产生裂变,巨大的信息量导致信息的筛选越来越艰难,经常出现虚假甚至是恶意信息,欺骗公众、误导舆论。尤其当意见领袖滥用话语权时,通过对舆情的“操控”,煽动网民情绪,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试图把“谣言”做真做实,给社会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
因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既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也可以扭曲现实社会,造成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因而,需要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尤其在当下,开展这一引导尤显紧迫和必要。这是由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达44.1%,但网民结构严重失衡,从年龄看,40岁以上的网民仅占19.8%;从学历看,大专以上的网民仅占20.3%;从职业看,学生群体规模最为庞大,占比达到26.8%。也就是说,我国的网民结构呈现偏年轻、偏低学历、偏学生的特征。当代社会虽然是一个强调个性和主体意识的社会,但对于这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年轻的、低学历的、学生群体而言,很显然,仍然需要通过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