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并鲜明提出了理念、方式、动力、重心、方法的“五个转变”,这是我国城市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要抓紧落实中央精神,坚持量力而行,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动城市发展再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得益于综合国力稳步提升、高质量发展大步向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质量提升,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市基础设施涉及面广,道路、桥梁、供水、供电、图书馆、歌剧院……这些项目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要想建好,绝非朝夕之功。倘若大干快上、过度超前,势必会抬高成本,形成不可持续的公共部门债务,反而容易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
从近年来公布的负面典型案例来看,一些地方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过程中,仍存在不顾财力、不问效果,贪大求快、脱离实际的现象。譬如,有的在城市边缘建设大面积市民公园和城市展览馆项目,使用率极低;有的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开工多年后被拆除,造成巨大资金浪费;还有的大干快上建新城,拖累老城品质提升……
地方财力的“蛋糕”就那么大,不顾实际在一些“面子工程”上用力过猛、投入过多,就会挤占本该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宝贵资金。从趋势上看,未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还将持续。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小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现实状况启示我们,只讲投入不讲产出、注重过程忽略结果的建设行为,只会加剧财政收支矛盾、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如何防止“一哄而上”,如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在一盘棋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桩桩件件都要拿“尺子”来衡量。谋划建设项目,要多问问群众满不满意,多想想是否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更要多对照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站在今天、想到明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考验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更是发展观、政绩观的集中体现。必须树牢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