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考评,发现更多“好干部”
【中共如皋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蒋建】
推进县域治理,基层干部是关键。如皋市将健全完善干部考评体系作为贯彻落实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和《干部任用工作条例》精神的重要举措,探索对班子副职实施“量体裁衣”式精细化考评,健全分层分类考核机制,力求考实考准每一名班子副职,全面激发其工作动力,在全市营造敢于担当、真抓实干、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委办、发改委、农工办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调研了解、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研讨修改的基础上,如皋市出台了《关于镇(区、街道)和市级机关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工作实绩考核的意见》以及具体考核细则,创新建立起以“一定量、四评价”(对副职分管的条线业务工作实行量化计分;自我评价、组织评价、社会评价和群众评价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机制,有效增强班子副职考评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
分类设置考核指标,突出差异性。根据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求,分主功能区、一般镇、市级机关三种类型,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对一般镇班子副职侧重考核工业运行、项目投入、开放型经济、财政收入等重点经济工作,农业现代化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及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其它重点工作;对主功能区班子副职的考核则结合各自产业特色在一般镇考核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特色产业发展、产业人才引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对市级机关班子副职的考核将侧重点放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基层单位、企业及广大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上,形成了“镇(区、街道)看发展,机关部门看服务”的考核导向,有效杜绝了“上下一般粗,一个指标考到底”现象。
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力求科学性。将对镇(区、街道)和市级机关领导班子副职的考核分为三个方面,条线业务考核占40%,单位主要负责人评分占30%,社会评议占30%。在条线业务考核中,以市委市政府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结果为依据,根据班子副职分管条线业务考核项目的权重及得分情况推算其考核得分,占30%;另外10%的分值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其他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根据考核对象平时表现逐人评分。每年年底,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根据班子副职填写的《工作实绩报告表》,并结合平时所了解的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评分到人时,最高得分与最低得分之间的分差不得低于基本分的15%,否则视为无效分。在进行社会评议时,采用网络民主测评系统开展测评,既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定性评定,又有具体分值的定量打分,便于干部群众准确评判,表达真实意愿;创新开展班子副职“德”的专项测评,将“四风”等一些当前群众意见最集中、社会反响最强烈的负面现象作为评价指标,设置“失德”反向测评项目,让群众为领导干部“挑刺”。同时,注重拓展评议的途径,延伸评议的范围,采取实地查看、走访座谈、电话随访、实绩联审等手段,对考核对象工作实绩及其他有关情况进行印证,挤掉“水分”,去掉“虚胖”,提高考核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
从严运用考核结果,体现严肃性。建立班子副职实绩考核电子档案,将班子副职在单位内部排名、条线工作排名、全市综合排名情况详实记录在案,实行动态化数据库管理。优化分析对比功能,分别生成同一部门同一类别干部、不同部门同一类别干部、同一干部不同年度的实绩曲线图,在动态比较中辨明干部实绩,为评判、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严格运用考核结果,对考核得分排名位于前列的,结合考察情况,优先评先评优或提拔重用;对当年排名处于末位的,由市主管领导和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进行提醒谈话;连续两年排名处于末位且考察情况较差的,进行组织调整,实行待岗或换岗,促使其工作提质、效能提速、形象提优;连续三年排名处于末位的,经考察确实不胜任本职工作的,改任非领导职务,畅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