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既有悲观论者,也有持乐观看法者,可谓喜忧参半。
悲观派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5月9日在《证券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居民住宅建设全面启动是在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之后,此前欠账严重。因为要偿还此前供需缺口,住宅总量平衡尚未实现。预计最晚到2018年,中国居民住宅将进入总量
剩,届时面临的将是建筑量断崖式下滑带来的大衰退,非核心城市的房价整体崩溃。
对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担忧的还有国际投行巴克莱(Barclays),该行5月14日公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房地产市场悲观情绪正迅速恶化,预计目前衰退趋势将延续至2015年。该行还声称,“倘若没有政府更具实质意义的支持,当前中国楼市供需情况决定了房价会进一步下降,市场调整将继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在7月6日举行的“南开国家发展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正面临房地产市场超级繁荣后多年累积问题涌现的调整期,这个调整过程将会非常痛苦。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仍不乐观,长期下行成定势。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上海博道投资高级合伙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8月9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从供应极度短缺的阶段走向供需基本平衡的阶段,这一“再平衡”的过程估计要历时十年之久。
乐观派
与上面的观点不同,在IMF副总裁David Lipton看来,未来5-15年,中国整个国家的房地产需求相当大,因为随着收入上升,居民会有更强的需求搬到更加现代化、条件更好的房屋中,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
张玉良则表示,短期来看,预计未来3-4个月中国房地产市场会继续呈现比较严峻的状态,外部环境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然而,他认为这并不是“救市”,而是中央及各地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按照市场化原则有所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因此预计今年四季度可能会好于现在。张玉良甚至还预判,中长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仍有发展空间,特别是未来5-8年。
原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李连仲7月12日在杭州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资产管理大会”上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国外的高水平,目前1.2亿青年人、2.2亿高储蓄率群体、700万大学毕业生、1.7亿农民工形成一个对房地产需求的拉动力,房地产发展空间还是相当大,房地产还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彦斌教授在8月1日出版的《人民论坛》撰文指出,未来20年左右,中国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旺盛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作为支撑,崩盘的可能性较小。
(执笔:栾大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