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顾88岁高龄,亲自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重新凝聚国内的改革力量
据说在1991年就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展开的交锋中,有一句话在北京流行着:“京都老翁,坐看风起云涌。”这表明邓小平当时非常冷静地、不动声色地观察和思考着1991年发生在我国的这场思想交锋。
从1989年到1991年,邓小平多次在内部找中央领导同志谈话,而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但是从1991年这一年的争论和交锋中他看得出来,皇甫平的文章完全是在宣传他的思想,竟然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对的声音、遇到那么大的阻力,尤其是批“经济实用主义”、“庸俗生产力论”,那是直接冲他而来的。如果他再不走到前台发话,就很难直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了。
邓小平在冷静地选择时机。进入1992年,中央开始酝酿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的主题,酝酿十四大领导班子的组成。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最关键的政治时刻,邓小平不顾自己88岁高龄,亲自视察南方。1992年1月17日傍晚,一列火车从北京开出,向着南方奔驰而去。这是一趟没有编排车次的专列。谁也没有料到,这趟专列的南方之行将会载入史册,并带动新一轮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
从1月18日抵达武昌邓小平发表谈话开始,到2月21日回到北京止,历时35天的南方之行告一段落。一路视察,一路纵论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发展是硬道理,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南方谈话是邓小平向全世界公然宣告,中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
南方谈话高度评价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次解放生产力的伟大革命,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成为执政党坚定统一的价值观。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使人们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改革理念、政策、措施和做法,解决了改革的深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南方谈话明确了改革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南方谈话清醒地点出了中国改革面临的主要阻力,“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针对1991年思想交锋中暴露出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南方谈话,重新凝聚国内的改革力量,整合并借助国际有利因素,在中国重启改革开放巨轮,终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内外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并从此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文明和法治社会建设,当作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目标,不再动摇,不再倒退。南方谈话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冲破“姓社姓资”思想牢笼,大胆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进军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35年遵义会议一样,起到了挽救党,也挽救了国家的伟大历史作用。
(作者为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