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要协同
规划科学是最好的联防联控。要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防止越位发展,发挥环评作为第一控制闸的作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
产业协同,需要科学规划,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规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制定实施符合当地功能定位、更高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将资源环境条件、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等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规范各类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新区设立和布局,严禁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认为,京津冀协同治污,做好规划是最重要的,规划科学是最好的联防联控。规划必须与城市功能相匹配,以环境容量决定城市规模、边界。例如北京就应该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没有必要搞成经济中心、金融中心。
“解决雾霾问题最重要的因素,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就京津冀来说,首先要减少首都功能,把整个地区的产业由重型向轻型调整。这个地区存在过载产能,过载是相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说的,它不等于过剩,也不等于落后,产能过载,就要通过调整,把它迁移到国内有承载能力的地方或者国外合适的地方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说,协同治霾,必须划定生态红线,科学规划布局,从严监管执行,提升治理水平。大气、水和土地,都有天然的容量,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根据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限定北京、天津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边界,防止越位发展,突出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逐步转移其他与核心功能不相符的产业。
落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必须发挥环评作为第一控制闸的作用。夏光说,过去,河北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上了很多重型工业项目。从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看,北京、天津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开阔视野,综合评价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
三地如何组织实施环评会商?
柴发合介绍,京津冀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探索。河北三河电厂扩建时,因为它要承担北京通州区的供暖任务,在环评审核中特别邀请了北京方面参加,北京市政府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河北当时就采纳了这个意见,最后三河电厂执行了更为严格的北京市排放标准。这一个案,为环评会商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样本。
“环评会商,应该成为正常的机制,毕竟各地的污染源解析已经表明,地区间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并不是说仅仅河北对北京有影响,北京同样影响河北。会商能否成功,平等参与是关键。”柴发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