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绿色聚焦:京津冀治霾,如何协同行动(2)

■产业要协同

京津冀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建立关联互动关系。京津应该带动河北产业转型升级,避免造成反方向的“虹吸效应”

协同治霾,避不开产业的协同。

产业结构布局直接影响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北京、天津、河北的位置固定,随着风向的转移,不同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就不同。这就涉及整个工业的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问题,京津冀的产业布局应该“一盘棋”。

“京津冀三地协调治理大气污染,最大的难点在河北省。”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说,环绕北京150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存在25个经济欠发达县,北京、天津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大有文章可做。

李国庆说,北京不仅要把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转移出去,还要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的教育、医疗、科学等公共服务分散到周边地区,使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有“退”有“进”,直接承接北京的非核心功能,承接第三产业而不是有污染、高耗能的第二产业,这样才能实现河北省的产业升级,从根本上促进环境质量改善。

“目前,京津冀三张皮,各发展各的,各自为政,互不关联,没有形成产业链条。”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表示,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多低端制造业,多能源、原材料工业,河北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京津冀发展,要建立关联互动的关系。比如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到经济总量的80%,应该通过北京服务业带动河北发展,走双赢的道路。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张安华认为,北京和天津不仅对周边地区带动力不强,发展红利未能较好地辐射到周边地区,而且还不断地吸附周边地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等,与协同治霾所期望的产业与人员迁移方向形成力量相反的强大“虹吸效应”。要避免这一问题,需要调整利益格局,促进市场要素相互顺畅流动,使一些产业能够顺利转移,人口能够合理流动。比如以“城市圈”代替“城市块”,缩小公共资源落差,降低产业和人员的“离京难度”。

改善京津冀空气质量,北京市是最受关注的,河北是最关键的。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河北经济实力相对较弱,要调整压减的产业量又很大。北京和天津应该一起帮河北发展经济,带动其产业升级转型。不能仅仅转移一些菜市场、服装批发市场、重化工产业到河北。河北在压减钢铁、水泥、玻璃产能的同时,需要发展新兴产业,北京、天津的IT产业和服务产业如何能转移到河北,不是简单签一个协议、做一个规划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认真研究。

“另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吸引企业入驻,河北不能等靠要,应该因地制宜谋划好产业定位和布局,增强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吸引人才、技术、投资。在这方面,河北应该学习江苏把上海产业转移过去的经验。”骆建华说。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治理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