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绿色聚焦:京津冀治霾,如何协同行动

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当前一大热门话题。5月15日召开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指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率先在大气污染协同防治上取得进展,通过区域协同发展统筹治理大气污染。

在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协同治霾,涉及很多问题。记者近日就此采访多位专家学者,分析现状趋势,提出具体建议。

■治污要协同

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停产限产和机动车限行等措施需要细化,污染防治信息应该共享

淘汰落后产能、减煤、控车、降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加强三地重污染天联合应急响应……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以来,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今年一季度,京津冀13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9.5%,PM10浓度下降8.3%,达标天数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已经制定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已初步建立,明确了“责任共担、信息共享、协商统筹、联防联控”的工作原则,确定了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

作为协作机制的组长单位,北京市与河北省、天津市分别进行了对接,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京津、京冀合作框架予以具体落实。协作小组还积极协调中央有关部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治理工作给予支持。

京津冀协同治霾,河北的行动很关键。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表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三地从一项项具体工作做起。比如建立区域信息共享平台,这项工作依托各省区市现有的信息网络,应该很快能完成;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之后,正在规范完善。

治污措施的协同,还有哪些不足?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认为,目前的协同,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工业污染源应急停产限产时,可以通过区域协同,让上风向的地区多限一点。这样的思路应该体现在日常管理中。每个季节风向不同,扩散条件也不一样,应该考虑建立不同季节上风向与下风向产能利用的变化调节机制。拿电厂来说,在保障电网安全及输供电平衡的基础上,冬季——北部地区的电厂可以减产,夏季——南部地区的电厂减产。再比如机动车限行,可以考虑不同地区同号限制,这样把对公众和区域交通的影响降至最低。

柴发合说,目前京津冀地区信息共享还仅限于监测信息,其实,更应该共享的是污染防治信息。科技部正在加紧建设污染源排放、执法等与污染治理有关的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看到排放量大、治理难度高且对区域影响大的污染源,三地就可以集中技术、财力共同治理,达到区域减排、环境质量提升的效果。

治霾与气象预警密不可分。去年10月,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在北京市气象局挂牌成立,建立了环境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一体化业务平台。中心主任张小玲介绍,他们推进与北京市环保局合作、资料共享及会商,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区域协调交流机制,同时制作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预报和专题报告,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指导预报产品。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京津冀   治理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