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民主”改得了政治生态却推动不了经济发展
2014年3月1日出版的《经济学人》杂志刊发六页长文,讨论“西方民主病在哪儿?”,其中有一段涉及乌克兰过去10年的民主转型。作者写道:“最近基辅等地的欢呼声背后夹杂着焦虑,因为好几个国家都上演了同一种令人不安的运动模式。民主聚集在重要广场。……2004年,亚努科维奇被街头抗议赶下台,2010年又被选上总统,然后反对派再度上台,结果国家状况还是一样糟糕。”作者虽没看到乌克兰3月以来的新局势,但对“广场民主”推动的“颜色革命”可能给乌克兰带来的前景,显然没给更高评价。
一而再的街头抗议,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虽然可以推翻政府于一时,却不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结果,政治恶斗、经济低迷、社会动荡,国家始终走不出这样的陷阱,这成了2004年乌克兰橙色革命以来的真实写照,它也是冷战结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中的突出表现。十年来,亚努科维奇从总理位子上下台到再度当选总统,中饱了私囊,培育了庞大的贪腐集团,乌克兰经济却变得日益糟糕,连续五个季度经济持续衰退,外汇储备降到国际警戒线以下。亚努科维奇虽曾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但对方开出的苛刻条件,既不能为乌克兰当局所承受,也显示西方国家并不愿无条件为乌克兰经济背书。早已对政府不满、对经济社会现状失望的人民再次走上街头,先是学生和中产阶层的温和抗议,在遭致政府镇压后,激进势力“右区”乘势主导了独立广场的抗争。由于得到了外界的支持,反对派中的激进势力有恃无恐,议会内的反对派则对街头革命失去了话语权。激烈的民意对抗与街头暴力泛滥,虽催生了新的政治生态,却不能挽救低迷衰退的经济,更不要说社会稳定与民生改善及发展了。
亚努科维奇虽再次被街头民意赶下台,但未来乌克兰政治如何从习惯性的“广场民主”过渡到真正的议会民主,或许是接下来国内政治建设的主要议题。如何加速各对立政治力量间的对话,避免东西部不同族群社会的再分裂,以及国家陷入街头革命的恶性循环,是今后乌克兰政治过渡的重要任务。人民当然是决定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民意不能为民粹所劫持,更不应被极右势力所绑架,民主不能演化为多数的暴政以及无序的街头抗争,这都是乌克兰各界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来自外部势力的干涉与挑战,在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应对周边邻国挑战的准备,这些无不任重而道远。在因应处理敏感的民族宗教问题时,更应慎之又慎,避免落入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分子的挑拨离间和外力操控中。“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发展经济、确保民生,政治才能稳步推进,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袁静 美编/宋扬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