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广场民主”下的国家陷阱(2)

核心提示: 乌克兰局势反映美俄各自的战略企图,显示国际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又带有明显的旧时代印记

民族议题引发内部争斗和外部干涉的态势继续强化

纵观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局势发展不难发现,民族议题引发的内部政治角力、暴力冲突,进而招来外部势力的卷入与干涉,是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的突出表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冷战结束以来的20多年中,在造成全世界每年数以千计人员死亡的各类武装冲突中,累计死亡人数超万人的就有七个之多,其中均离不开民族、宗教因素,而最近十年来新发生的暴力冲突中,地区乃至国际影响较大的仍然首推民族冲突。此外,自2011年以来,世界各地因民族矛盾而引发的内战并波及邻国的至少有10起,很多冲突至今没有结束的迹象,给当地人民带来极大动乱。

就乌克兰局势而言,民族主义借助以往的领土主权话题而在当前国内外政治力量的争夺中再度焕发活力,一方面是乌克兰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要捍卫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则是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重返俄罗斯。乌克兰局势由基辅的骚乱过渡到克里米亚的独立公投,显示出传统的民族议题仍是当前世界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1954年,为庆祝俄罗斯、乌克兰结盟300周年,苏联当局把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友谊象征送给乌克兰,这在当时显示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兄弟民族的友谊与团结,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会成为后来两国间的巨大争议。苏联解体后,在克里米亚占人口多数的俄罗斯人不满该地区成为乌克兰的一部分,要求回归俄罗斯的呼声一直不断。1996年,在美欧俄等多方协调、施压下,乌克兰政府正式承认克里米亚为自治共和国,拥有自己的宪法、地方议会,实际上承认了俄罗斯人占多数的克里米亚的自治。但这样的做法仅仅维持了乌克兰主权表面的完整与和平,俄罗斯黑海舰队继续驻扎塞瓦斯托波尔则为今天克里米亚决定脱离乌克兰而独立埋下了伏笔。

据来自俄《共青团真理报》的统计数据,2013年10月克里米亚的200多万人口中,俄罗斯人接近60%,乌克兰族为25%,鞑靼人为12%,而讲俄语的居民则超过总人口的70%。16日的独立公投顺利通过也属意料之中,就算西方国家不承认这一结果,但克里米亚人民重回俄罗斯的意愿却得到公开彰显,这也是国际社会不能否认的政治现实。

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显示,尽管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但围绕领土主权的争夺还是国际关系中的重中之重,民族身份的差异在激烈的政治斗争面前依然是区隔不同政治力量的天然符号与象征,成为政治动员、区分敌我的重要工具。乌克兰临时政府仓促废除俄语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官方语言地位的做法,正好给普京出手干预克里米亚局势以充足的理由,也加剧了乌克兰境内俄罗斯人对可能遭遇的不公正对待的担忧,进而寻求俄罗斯祖国的支持。正如王毅外长3月8日在记者会上所言,乌克兰局势发展到今天“事出有因”。有关各方应从维护乌克兰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及地区和国际和平的大局出发,争取早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危机进一步升级。

显然,当今国际社会很难回避法国政治学者多米尼克·莫瓦希四年前提出的问题:“世界是否濒于一个秩序重建的新时期,就像20年前所经历的那样?”在《新一波民族主义》一文中,作者认为,“在1990年代,苏联的崩溃及南斯拉夫的血腥分裂,造就了一大批新生国家。……随着经济危机进一步持续——甚至恶化——我们可能会看到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进一步爆发,并演化成新一轮的分裂主义浪潮”。照目前局势发展来看,乌克兰危机也许正不幸被言中而成为上述疑问的最新注脚。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陷阱   广场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