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既然是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就不能没有阵痛,不能没有风险。既然改革要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就不能没有阻力,不能没有曲折。这里的关键,是要找准社会可承受能力与不可承受能力之间的度。很多时候,真理向前一步,就成了谬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全面深化改革,当然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承受能力,不能以牺牲社会稳定为代价,但也决不可能四平八稳,毫无锐意进取的精神。改革,本来就是充满挑战的事业,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当年,如果没有敢为人先的精神,怎么会有安徽小岗农民的惊天之举呢?怎么会有深圳这样一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桥头堡,能与香港比肩而立呢?改革与稳定,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关键看依靠的是什么力量。如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就一定可以取得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胜利。所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人民利益观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的集中体现。
第四,改革与空间的关系。改革需要一定的扩张力,必须要有一定的施展空间和回旋空间为条件。全社会要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充盈良好的成长空间。这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这种成长空间,是多方面的。首先,需要有充盈良好的经济发展空间。也就是说,在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情况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赖于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绷得紧紧的,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那是不利于健康推进改革的。其次,需要有充盈良好的舆论话语空间。这个舆论话语空间,自从前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来,呈现出日益向好的势头。到了去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水落石出”,更是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共识。此外,还需要有社会包容空间、国际回旋空间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充盈良好的改革成长空间的形成,是动态的,而且是多维互动的。也就是说,既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关心和参与改革,也需要改革为全社会全方位参与国家治理和改革,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与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地谋划与推进改革,今年的“两会”与去年的“两会”相比,可以说是又一番景象。今年说到改革,大家的底气更足了,愿景更强了,建言献策更多了。这一气象,正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全国上下带来的习习新风。这预示着未来十年全面深化改革,一定会给中国奇迹打造持久稳健优质的腾飞助推器,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责编/马静 美编/宋扬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