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时政速递 > 正文

唐代官员待遇有多高

从秦汉至明清,由于官僚体制需要顺利运转,因而各个时代对官员的各项待遇也都有所规定。官员的这些待遇,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对官僚制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就让我们以唐代为例,看官员的俸禄、假期、医疗等各方面的待遇,分析其体现出的历史特性。

唐代官员的工资收入有多高

唐代对官员的经济待遇有明确的规定,分为“俸、禄、赐、会”几类, 而且每类下面又分若干小的类别, 可谓细致。总的来说,既有固定的实物收入,如“禄”;也有固定的货币收入,如“俸”;还有在朝会及特殊状况下的非固定收入,如“赐”。而日常性的货币收入“俸”,还可细分为几类,在唐初时是“俸、料、课”三种,后来就进一步分化为“俸、料、课、杂”四种。

这些种类繁多、区分明确的名目,有一些是为了保障官员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如俸禄,有一些则是为了给官员的公务活动提供便利,比如食料供给等,有一些完全是特殊优待,比如赐物。此外,官员们办公与参加礼仪活动所需的服装鞋帽、仪仗车架等物品也全由国家提供;官员去世,国家也要给予一定的丧葬用品,这些也都属于额外的补贴。从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到为便于工作提供的补贴,再到工作关系之外的补贴,唐代基本考虑到了官员及其家庭成员方方面面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较好的生活条件。

以上都是在任官员的经济待遇,当官员年纪老迈不能继续处理公务时,就要“致仕”,也就是退休。唐代为官员规定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但这一规定也有弹性,那就是“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只要身体强健,足以堪用,也不必七十岁就退休。致仕官员也享有一定的经济待遇,唐代对此的规定是“给半禄”,也就是为退休官员提供其退休前官职应享有的禄米待遇的一半。这“半禄”是多少呢?根据唐代制度规定,官员队伍中最低一级的从九品官禄米数为每年五十石,致仕官员的禄米就是二十五石。这样的收入相当于什么水平呢?让我们简单做一个换算:当时每个成年男子要交给官府的田租是二石粟,按照当时粟与米的折算方法,相当于1.2石米,也就是说,从九品的官员致仕之后,其每年获得的禄米收入就约等于二十一名成年男子交给国家的田租数量。由此可见,供给一名致仕的低级官员的禄米,就要由大约二十一名成年男子来负担相应的租税。如果致仕者是朝廷中高级官员(从五品),每年则可领取八十石的禄米,相当于约六十七名成年男子交纳的田租总量。可以说,相对于当时的财政收入,唐代致仕官员的经济待遇还是比较高的——在任官员自然更不用说。

以上只是官员依照其品级与职位级别所应得的收入,而唐代官员除了这些职务收入外,还与普通百姓一样享有国家规定的其他权利,比如耕地的占有与使用权。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当时,除了与官员品级直接相关的散官品级(又称“本品”)以及与其具体工作范围相关的职位级别职事官外,还有九等爵位体制。官员及有爵位者可以按照其官职和爵位品级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等级最高的亲王可以占有永业田一百顷(一顷为一百亩),五品官也可以占有五顷永业田。拥有勋位的勋官最少也可以占有六十亩的永业田,而普通成年男子能占的田地总数仅为一顷,其中还只有二十亩为永业田。由于永业田在占田者死后不必归还给官府,因此中高级官员、勋官和有爵位者对永业田的占有也是一种变相的财产收入。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艳红]
标签: 官员   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