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肯定市场作用的改革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深入的
对于很长时间习惯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2013年无疑是个充满挑战的年份。
去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同比增长1.3%;欧元区一季度同比下降1.2%;日本一季度同比增长0.1%。
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的走势也曾一度“探底”。去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跌至7.5%。在当时,国内外不止一个经济机构预测,中国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持续下滑,更有报告宣称在未来3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
然而,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奇迹般的企稳回升——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8%。
2013年10月18日,李克强健步走进国务院第一会议室,听取半年多来国务院出台的促改革、调结构措施落实情况汇报。
一位参会者记得,在这场以总结前三季度工作为主要议题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回忆了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他说,面对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调控宏观经济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用短期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比如扩大财政赤字,增加货币投放;另一种选择则是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李克强在会上强调,第二种选择既利当前,又惠长远,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增长、持续健康发展,“但需要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我们权衡利弊,采取了第二种选择”。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保持定力并不容易。近年来,中国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往往不到3%。但在去年的6月20日,这一利率突然疯涨至13.44%。受“钱荒”传言影响,沪深股市出现暴跌,到6月24日,沪指暴跌上百点,路透社直接将其评价为“中国金融市场遭遇若干年来最严重的重挫”。
此时,不少机构预测,央行会习惯性地“放水”救市。出人意料的是,中央政府并没有急于出手。
“在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很不容易。”在10月18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坦言,“我们一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并未因此放松银根,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使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3天后,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经济形势报告,再提这件往事时,他用“柴薪”比喻财政货币政策:“如果我们放松货币政策,多发赤字,那就像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