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论坛特稿 > 正文

解读国务院常务会(2)

总理对决策品质是有标准的,如果达不到标准,他绝不会迁就

2014年2月1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本届政府的第3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与往常一样,他坐在会场中央的椭圆形会议桌前,身后是一面国旗,桌上摆放着一支红笔、两杆铅笔与一瓶英雄牌的蓝黑墨水。

会议伊始,他语气沉重地说:“雾霾现在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政府决不能回避。”

一位在场的工作人员清楚记得,坐在总理对面汇报的是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听汇报时,李克强一直在材料上记录着。当周生贤汇报结束准备离开时,李克强说:“你先别走,我还有几个问题要问你。”然后他便对着材料后面的具体措施逐条发问:“这几条措施以前就有同样的政策,这次是不是准备加大力度?这几条措施是新推出的,设计合不合理,有没有做过足够的论证?”

围绕这一议题,他的追问不少于数十问。

这位工作人员回忆,除了周生贤,还有几位相关部门的部长也依次回答了总理针对治污措施提出的问题,有位座位较远的部门负责人直接站起来大声回应总理的提问。通过彼此一系列现场问答,李克强对一些列出计划的工作要求“加码”。他强调,要加强科学论证,一旦做出承诺就一定要兑现,“政府不能放空炮”。

某种意义上,这一幕也可以代表一年来国务院常务会议鲜明的议事风格。在会上,汇报人汇报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0分钟,至于参与讨论的相关部委负责人,李克强则要求他们直接提问题,有意见说意见,客套话免说,附和的可以不说。

一位部委负责人形容自己参会的感受:李克强外表看起来很谦和,但决策时有一种毫不动摇的意志和决心,近距离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气场”。“参加他的会,需要格外备足功课。”他说。

除去紧凑的发言节奏,议题之间的切换也往往是“无缝衔接”。“把讨论第一个议题的部长们请出去时,要列席第二个议题讨论的部长们就已经进来了。”一位会务组的工作人员说,为了方便离开,他们往往会把只参加一个议题讨论的部长安排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而并非完全按照级别、顺序排列座次。

上一页 1 23456789下一页
[责任编辑:常妍]
标签: 国务院常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