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且有所作为
按照邓小平的本意,“韬光养晦”是与“有所作为”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实践中,过去20多年,“韬光养晦”占据主导,“有所作为”则其次。这样的结果是,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被动。例如,与美日东盟的过于密切的经济关系却没有换来相应的与他们在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根本改善,反而是,经济关系的紧密与政治、安全关系的起伏不定、高度紧张并存。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间充斥了关于过去20多年中国外交“软”的各种声音。有人以为,回应对“软”外交的批评,中国外交就要“补钙”,补钙后,就可以做“强势外交”。这是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则中国外交将会面对新的困境。
我相信,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领导人,在经济上避免中国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同时,在外交上也一定会避免落入“强势外交陷阱”。
超越“强国外交”,现在要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才是中国要的“大国外交”?中国如何进行“大国外交”?可能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具体回答这一重大问题,因而仅是特别提出这一重大问题。
真正的“大国外交”建立在健全的、全面的、均衡的、丰富的世界观基础上,而不是只知道“强权”或者“实力”。即使把实力理解为柔性的、温柔的,即“软的实力”,也还是只知道实力的重要性。其实,与实力平行的,甚至在外交中比使用实力(不管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还重要的,是国内治理、民主文明、国际道义、世界正义(公平)、全球治理、国际责任。许多人在沉迷于“实力”的时候,基本上把后者东西忘记了,或者甚至认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重要。西方的“实力外交”有过许多失败,苏联也有“实力外交”失败的记录,因为并不是有了实力,不管是软的还是硬的实力,就一定或者自动解决问题。当谈论“强国外交”时,首先无法回避的就是如何吸取西方或者苏联“实力外交”失败的教训。
目前,关于未来的中国外交,一个积极发展是,国内形成了一种共识:中国面对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与20年前不同,也与21世纪第一个10年不同,再按照世人皆知的为了特定时刻的“韬光养晦”(“不”什么)决定来执行中国外交,已无法有效管理中国遍及全球的国家利益、生命财产,也无法增加中国的国际合法(正当)性。中国外交正面对着一个新旧交替、转换的历史时刻,这个时刻预示着中国外交可以大有作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外交可以冒进。世界空前复杂,不确定性上升。进入有所作为时代,奋发有为时期的中国外交反而应更加小心谨慎、谦虚、宽容、务实。
为此,中国新领导人正在确立新的有效的外交原则。这些原则并非仅仅是围绕实力(包括“软实力”)及其运用做文章,恰恰相反,面向未来中长期的中国外交,需要的是大力“开发”实力之外的东西。“功夫在诗外”,中国外交的窍门正是在非实力的各个方面,包括外交决策、外交执行的改革(希望通过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推动外交改革)、以人为本(不仅是以中国人为本,也要以世界人民为本)、更多地强调国际正义、国际责任、全球治理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