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或者“强权”、“强势”(power)是一个西方政治概念,也是对西方的外交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一贯他者感受或者他者解读。近代以来,包括现代,中国在遭受西方的“强权政治”(power politics)诟病的同时,多少人渴望着中国也能变成类似的“强国”,并开展类似的“强国外交”。
由于历史上西方和东方(日本)强加在中国的侵略、殖民、奴役,中国一直谴责和批评“强权政治”,发誓中国外交绝不重复西方那样的“强权外交”。但是,与此同时,出于“政治正确”的考虑,有的中国人却悄悄地把“强权”改为“实力”(power的另一个意思是实力),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让中国也搞“强权外交”。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改变,只是中文的改变,如果要把“实力”翻回英文的话,仍然是“power”,什么也没有改变。
新旧转型之际的“强国外交”
确实,如果回顾自19世纪后期到今天的100多年的中国与外国列强(包括在中国“周边”兴起的列强)的接触和互动中,对中国人世界观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强权”或者“实力”一词。“强权”带给中国人教训,“强权”是中国人的“敌人”,而中国民间甚至有一种情绪,发誓要做“敌人”那样的“强权”。
变成一个伟大的强国,即拥有强大的实力,是中国新领导人“中国梦”的核心目标。
值此中国外交(外交政策)处在新旧转型之际,“强国外交”似乎不可避免,因为在实力方面,中国已经具备了一个世界“强国”的条件,可以开展“强国外交”了。
在军事上,我们有正在现代化的防御能力;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规模上已经巨大无比,中国正在从一个农村、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城市、产业为主的国家;中国经济是一种高度全球化的经济,不仅吸引和接纳世界经济,而且也“走出去”,不仅在亚洲和西方,而且在非洲、拉美等也具有了日益增长的存在;由于重视教育(从家庭到政府),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在明显提高;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是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的主要来源国之一,而航天技术等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无疑,这些都是中国开展强国外交的必要条件。
于是,我们看到,自十八大以来,各种各样的关于中国的“强国外交”的观点出来了。有人认为中国外交处在走向“强国外交”的历史性的起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