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政策解读 > 正文

跳出“强势外交”的刻板思维(2)

核心提示: 中国需要的不是“强势外交”而是奋发有为的外交。目前中国新领导人做的,不应解释为“强国外交”或者“强势外交”,否则,将极其误导

跳出强国外交惯性的智慧

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强国外交”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第一,中国的实力是国际体系中最受限制的实力。也即,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大国、强国,没有一个如同中国这样遭受如此多的制约,有些制约甚至不仅在短期内无法克服,而且将伴随中国的世界大国的历程。如果有人把这当作“宿命”,也未尝不可。鉴于此,中国的“强国外交”也是受到制约的强国外交。这一点,中国外交的决策者(国家领导)和执行者(外交官)始终头脑清醒。

以军事为例,中国的防御能力尚未完全地现代化,与美国和俄罗斯,以及一些欧洲军事强国(如法国、英国)等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国防朝着强大的方向前进,但是,但这仍然是一种理论上的强大,并没有得到现实的检验。在来自外部的安全挑战巨大的情况下,中国现有的防御观念、战略、手段,需要进一步变革。

第二,切不可轻信“强国外交”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是一个非科学概念,有着很大的问题。外交与军事不同,在世界各大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外交与军事是平起平坐的,甚至,外交必须优先于军事。外交属于“软实力”的运用的范畴,恰恰不需要“strong”,而是需要“soft”,否则,外交就与军事无异了,就变成了军事的婢女,可有可无。退一步说,在当代,即使军事,也要展示其“软实力”,如最近美国海军在菲律宾遭受热带风暴“海燕”袭击后再次展示其“软实力”,即美国海军在救助、灾后重建一个外国(包括其盟国)等方面的人道主义作用。

中国需要的不是“强势外交”而是奋发有为的外交。目前中国新领导人做的,不应解释为“强国外交”或者“强势外交”,否则,将极其误导。

中国新领导人决心通过实践或者行动,而非理论扭转这一局面。在捍卫和收复国家领土主权方面,尤其是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面对日本的战略挑衅,中国政府站在了本来是民间驱动的“保钓”的最前面,扭转了中国长期以来在这个重大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努力发展海军以便彻底压倒视中国为敌人的日本政府;面对中国在周边地区的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央举办了前所未有的“周边外交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的对待周边国家要“亲、诚、惠、容”,显然不仅只强调共同经贸利益;从长期和战略的高度,防患大国冲突于未然,与美国等谈判构筑“新型大国关系”;在亚欧大陆合作上,相继提出了“南亚经济走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合作构想,赢得中亚、南亚、中东、中东欧国家的兴趣;在中国的非洲政策上,习近平在作为中国领导人首次访问非洲时,没有回避过去10多年快速发展和演变的中非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的思路——对非要“真、实、亲、诚”;中国新领导人不仅在上任第一年访问了非洲,而且访问了拉美,不仅与拉美的龙头老大(如巴西、墨西哥),而且与拉美的小国(如玻利维亚)的关系正在巩固和提升。

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外交现代化。但外交现代化的任务一直没有明确提出来。令人看到希望的是,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些重大决策,其实已经预示着中国外交的现代化:要设立能有效协调“政出多门”或者“各自为政”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笔者相信,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设立是包括外交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举措。中国外交现代化就是要做到更熟悉世界、更知道对手、更分清敌友、更能赢取世人心、更擅长谈判、更知进退。只要那样,中国外交才实现了现代化。

第三,防止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在20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开始,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这是“韬光养晦”在当时提出的基本背景。事实证明,“韬光养晦”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关这一点,钱其琛在《外交十记》等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后来“韬光养晦”为世界广泛知道(当然以误解为主),逐渐走向教条化,“让步”、“让利”,重复说一系列的“不”(诸如,“不称霸”、“不带头”、“不介入”等等)以“稳定”中国的“国际环境”,却在诸多方面并不如意,甚至陷入困境。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强势   外交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