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缩”之外,“创新”的影子也到处可寻。
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之后,几十位中国驻外大使密集发声,表达抗议。驻英大使刘晓明用“伏地魔”来比喻日本军国主义,告诫世界人民警惕靖国神社这一“魂器”对军国主义的招魂作用;驻德大使把安倍的举动比作给希特勒献花圈;驻澳大利亚大使则以澳英合拍电影《铁路工》为例,回顾盟军战俘和劳工被日军摧残和折磨的历史……大使的表达使用的是所在国民众熟悉的方式与内容,引来国际共鸣。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海外交流团的行程中,几乎每到一地,交流团都会用两部视频短片作“开场白”——《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和《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轻松、幽默、“接地气”的表达,让受众耳目一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文风也远非一日之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实践,已经起到了示范作用。接下来,需要各级官员、媒体、理论界乃至全国共同努力。
文风改不改,领导是关键,2010年第10期《求是》杂志,习近平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一文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改进文风作为一项工作要求,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通过自己以身作则带出好文风来。
改文风:
改作风的抓手
习近平履新伊始,就把文风当做改作风的抓手。
2012年末,刚刚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颁布了“八项规定”,要求全党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其中,中央对文风的要求颇为醒目:“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看来,一个时代的文风和学风如何,往往是观察一国或一个时代兴与衰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观国者观君,观军者观将,观备者观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言谈举止、思维观念,均会直接影响国家未来发展方向。
为什么文风如此重要?
1942年,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就把“党八股”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列在一起,当做党内存在的主要作风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文风问题是作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那些空洞无物、如“懒婆娘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的“党八股”,形成的原因只有一个:“下决心不要让群众看”。对于把同群众的联系视为“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的共产党来说,文风问题,是与群众的联系是否紧密的表现,关系到党的立身根本。
空洞无物、官话连篇的文风,不仅群众不爱看、不爱听,就连干部听了也要打瞌睡。“高射炮打空靶”、“鹦鹉学舌背美文”、“绿豆大的核,西瓜大的壳”等表述,都是民众对这类“长、空、假”官样文章的讽刺。一度,一些地方总结工作、传达精神等的“讲话”,网上一搜,都有现成“模板”,只要把时间、地点、名称、事项填进去就行,剩下内容都千篇一律。如此形式主义的作风,又直接导致了官僚主义的作风泛滥。
2008年,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就指出,文风不正“严重影响真抓实干、影响工作成效,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耽误实际矛盾和问题的研究解决”,“不良文风蔓延开来,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失去感召力、亲和力。”
而在2013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形式主义作风的突出表现,“文山会海”的文风问题在多地民主生活会上被提出,成为班子自我批评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之后,是针对文风问题的一轮集中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