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近年来中央已日渐增强对“唯GDP论英难”干部考核取向的纠偏,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此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此番中组部推出的干部考核新规,直击干部考核弊端,极具针对性。亮点不仅体现在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考核,突出科学发展导向,更在于强化了对干部政绩的综合分析,强调从历史与现实多种维度进行考量。
在长期的“GDP崇拜”下,“政绩焦虑”成为官场的一种流行病。“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此起彼伏,“拔了银杏栽梧桐”、“新官不理旧账”、“竭泽而渔吃子孙饭”等现象广受诟病。注重“通盘”考量的政绩考核新规,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彰显了中央谋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执政思维。
放眼中国经济政策,这一意旨同样显明清晰,从“十二五”规划中央将GDP年均增长目标调整为7%,到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科学发展,已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航向与重点。
把好干部考核“指挥棒”,可谓握住了地方领导政绩观的命脉。在当前干部交流任职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考核新规无疑给“投机取巧”、“不计代价”、“另起炉灶”、“举债蛮上”的官员戴上了“紧箍咒”,同时也使那些着眼长远、务实发展的干部更有奔头。山西右玉县18任县委书记坚持植树造林,才让不毛之地变得满目葱茏,可以期待,在干部考核新导向的驱动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党政干部将科学发展人民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月8日,在浓雾笼罩下的上海外滩,一位女士为男友整理口罩。新华社发(赖鑫琳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