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的涵义基本上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将公众作为主体、政府作为客体。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评价或认可,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政府信誉和形象,既包括民众对政府整体形象的认识和态度, 也体现为民众对政府行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程度依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产生的基础,影响力和号召力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表现,政府行政行为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直接因素。第二类是将政府作为主体、公众作为客体,也包含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和程度,第二种观点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拥有的一种权威性资源④。政府公信力的涵义表明了政府和公众是一种“关系”的关系,政府组织、政府内部机构(传媒)、政府公务员在公共领域的组织行为、传媒行为和个人行为,对政府公信力的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两个不完全相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公众口口相传的民间舆论场。政务微博作为政府的一个内部管理机构,能够在两个舆论场中间架起桥梁,实现两个舆论场的对接和沟通,唤起受众参与的兴趣,加速大众传播的速度和人际传播的质量。
政务微博是促进政府转型、塑造政府形象的前沿阵地。从政务微博是大众社会的信息传播模式、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和提升政府公信力的主要形式等创新扩散的宏大意义来看,政务微博反映了政府形象“软传播”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构建政府形象的主要途径。政府形象是民众对政府产生信任而决定行为的现实“存在”,是公众对政府综合认识后形成印象的总和。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更新的时代,它是通过政府的建筑物、领导人、公务人员、方针政策、日常施政行为等具体而客观的东西作用于公众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综合印象⑤。政务微博传播政府行为,可从政府执政能力、民主法治、政府决策、领导者、廉政建设、政府绩效、危机管理和政府公共关系等八个方面进行“扩散”,一是完善的政府执政能力,能够从根本上树立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政府形象又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发挥⑥;二是民主法治既是现代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实现良好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三是政府决策公共事务质量的高低,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显性,因而构成了公众对政府形象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要参考变量;四是领导者是自我形象和政府形象的设计师,多角色集于一身,有时是政府的掌舵者,有时是政府的监督者,对政府形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五是廉政建设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个人腐败,利益集团、垄断集团的变相腐败,与人民对官员、对政府施政行为的期望发生冲突,政府自身如不从严治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与支持将下降无疑,“老虎、苍蝇一起打”⑦极为必要;六是政府及公共部门内在素质和工作绩效的提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是政府形象改善的过程;七是政府危机管理是衡量和反映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在确立和塑造政府形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危机处理过程和结果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共形象;八是政府公共关系是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相互理解、信任、支持关系的重要传播手段⑧。综上所述,在当今这个行政日渐公开和透明的时代,政务微博作为促进政府转型、塑造政府形象的前沿阵地,对赢得公众支持、履行政府职能、甚至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刘宁雯:“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文献综述”,《电子政务》,2012年第6期。
②刘雪冬:“传播效果研究的社会心理取向”,《传媒观察》,2008年第6期。
③杨娜:“浅谈政务微博—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方式”,《研究与探索》,2012年第2期。
④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
⑤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页。
⑥何芳:“试论政务微博对政府形象的提升”,《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8期。
⑦刘云静:“刻板印象对政府形象传播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分析”,《领导科学》,2012年第10期。
⑧董立人:“政务微博发展与领导力提升”,《领导力研究》,2011年第5期。
责编/张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