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政务微博创新扩散:过程与意义(2)

政务微博的创新扩散意义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社交媒体日益更新的时代,政务微博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过滤器、政府形象的代言人和公共舆论的引领者,笔者从创新扩散理论出发,分析政务微博的创新传播意义。

政务微博是大众社会的“小众化”传播方式。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们由过去需要为彼此生产商品过渡到通过非人际系统传递给不认识的消费者,人际关系类型由基于友谊、血缘转变为由法律契约形成的非人格化的松散的义务关系,社会属性和心理差异巨大的不同人群因城市化聚集在一起,人们通过媒介才能接触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事务的重要信息。大众社会的“众”,不单指的是数量之多。现阶段,我国拥有大众社会的典型特征,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将我国传统的以“情感”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以理性“利益”为核心的人际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新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出现以及社会差异的增大,社会被原子化。因利益分配、利益获取模式不同而产生的新旧社会阶层之间、新社会阶层内部的距离扩大,表现在价值多元、贫富差距和信息鸿沟等各方面,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某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源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谓之“小众化”。

政务微博,更要适应大众社会“小众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社会群体内部之间不同公民的需求和兴趣,传播给受众“大到政治、小到民生”的多门类、多角度碎片而又系统的信息,构建“小众化”信息传播模式①。

政务微博是社会管理的“服务型”创新领域。正如新浪微博的广告语“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所言,从形式上来讲,微博只需140字,可以超越空间、时间,随时随地表达个人日常生活和发表自己的见闻。从硬件讲,从上个世纪需要一台电脑,到现在只需要一部手机,无论坐着、躺着只需要动动拇指就可以发表一篇博文,不需要累牍,其内容可以是对博主近况的简单叙述,也可以是对生活的感慨。从对网民的素质要求上,对用户的操作和语言组织能力要求很低,只要有表达的欲望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由的倾诉,它不要求知识的多少和学历的高低。从参与主体来讲,可以关注线下身边熟识的人,包括朋友、同学、同事和同行业、同领域的人。微信构建了一个“世界是平的”的虚拟“地球村”。从关注内容来讲,既有吃穿住行的生理、安全需要,也有探讨哲学人生的“爱与归属”、被尊重和真善美的求知需要,多方位满足受众作为一个“人”的浅层认知需求、中层理解需求、深层行动需求②。

政务微博,作为微博家族中的权威主体,在公共领域中引导着舆论导向。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与私人领域(private sphere)相对,最初是由德国女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提出,经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充分阐释:“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由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咖啡馆、茶室等场所,过渡为网上突破物理空间阻隔、可以游走的、无地域性特点的虚拟空间③。大众社会“小众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政府既要考虑“私人领域”解决不了的诉求,又要考虑“公共领域”中“小众化”公民的各方利益,政务公开的社会环境更是对政府社会管理的运行方式、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务微博“亦官亦民”的表现形式,兼容并包的表达语言,符合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需求。反过来,政务微博的出现,对科层化了的纵向官僚制度和因官僚制度形成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垂直体制向扁平化组织结构转变。

政务微博是破解“塔西佗陷阱”、消除“罗宾汉情结”的有效途径。“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一定律在近年来的社会群体突发事件中有充分的体现。此外,网民在未了解事件真相前,往往一边倒地站在弱势群体一方。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罗宾汉情结”。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武艺出众、机智勇敢、劫富济贫、行侠仗义。在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进修的新媒体研究学者赖龙威分析,西方文明中根深蒂固的“罗宾汉情结”,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的体现。究其原因,往往与“强势传播”下的传统政府形象有关。政府的“强势传播”,传播的内容、方式和视角都较为单一,信息量大、密度强, 但同质化高,传播了公共服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民主行政“拍脑袋”决策等的刻板印象,民众对政府的一系列行为持怀疑态度也不足为奇。“一杯茶,一张报纸,无所事事一整天”的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变或消除。公众通过自身体验、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刻板印象再次得到强化,加大了负面政府形象的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盛行、群众语言流行情况下,“塔西佗陷阱”和“罗宾汉情结”正将政府的公信力潜移默化的消解殆尽。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得以存在的源泉,是取信于民的基础。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帆]
标签: 政务   意义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