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企业不应该是利润最大化,而应当是社会福利最大化
人民论坛记者:在中国,国企一直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国企更是如此,当前,中国突破垄断行业的既得利益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黄亚生:在市场经济国家,国企垄断的行业在有些时期是允许的。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些垄断企业不应该是利润最大化,而应当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过去中国的国营企业,我倒是觉得他们起到了国营企业该起的作用。当一个社会没有很好的保险机制,如医疗、失业、退休保险等时,是需要一些国企来提供就业机会,因为没有其他社会保障机制。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亏损严重,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是很低,但从社会效益上来说,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让老百姓有份工作,不至于被扫地出门。而现在却完全是在追求经济目标,而且是采取垄断的形式来追求经济目标。在我看来,完全是把社会的钱从左口袋拿到了右口袋里,本身没有创造任何价值。而且,所有经济学研究都表明,国企就是这样把钱从一口袋拿到另一口袋的发展模式。这种方式可能对于发展高铁等大规模的建设项目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但刚才也强调了,中国不能一直靠这种发展模式,还是要靠民间的自我形成的发展动力。对于国企,我并没有说,一定要全部私有化,而是说如果保留国企, 一定尽可能多地起到一些社会作用。
促进中国消费得解决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而不是指责百姓不去消费
人民论坛记者:经济发展一般需要有理论作指导,但是一直被推崇的凯恩斯主义因为美国经济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而受到质疑,那么当下什么样的思想对于中国的经济改革会更有帮助?
黄亚生: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消费跟中国的经济总量太不对称了,国民消费仅占35%,一般国家都是60%左右。但是中国现在问题一是对增加消费的理解,要百姓减少储蓄去消费;二是政府而言,用英文成语讲是又想吃蛋糕,又想留住这块蛋糕。政府又想保留现在投资拉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同是又想让大家消费。这两者是有矛盾的,投资这么多,消费自然就少了。投资为何这么多?是因为用很便宜的价格获取了资本,又以补贴的方式交给发展铁路等等的国家建设机构。这个成本是有人付的,是普通老百姓,当普通大众把钱存进银行后,其回报其实是负的,这样一来,百姓哪里会有钱去消费呢?
政府这么强调经济,但对教育、对卫生的支出又这么少,政府支出少了,自然百姓个人得花钱,孩子教育要支出,但同时也要储蓄,根本不敢去消费。因此,要促进中国消费的话,得解决中国的发展模式问题,而不是去指责百姓不去消费。
人民论坛记者:今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之一罗伯特·席勒曾提醒中国的房产泡沫问题。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世界瞩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公众认为房地产商属于既得利益者,这种情况下,您认为中国下一步的房产宏观政策应当如何调整?
黄亚生:我要纠正一种观点,社会上有人说,既得利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房地产商是既得利益者,可他们怎么可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如果说能源等利益可能是有计划经济形成的背景,而房地产则是改革开放后新形成的既得利益,是由于改革不彻底造成的。中国改革中,产品市场有改革,但生产要素市场改革很少,土地、资金及劳动力市场改革很少。土地和房地产的泡沫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中国印发钞票,贷款增加,资本产品价格升高,需求增多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贫富不均的表现。有钱人需要保值增值,市场上能够提供保值增值的产品很少,最后集中在土地上。中国的股市基本没有什么增值,这是很奇怪的。美国的股市市值与房地产基本是同步的,中国却很奇怪,房地产高涨,而其他没怎么涨。这不光是因为社会上资金供给速度加快,而且也是局部的、部门的分配和改革不彻底造成的恶果。现在上海开始搞自贸区,以后可能发展方向是向外开放金融,其最直接的后果会使房地产的价格掉下来,因为投资的选择多了。现在只有这一个方向,但如果开放了金融,我们就可以把钱投到美国去,投到英国去,我的投资选择就多了,就会有另外一些投资渠道去化解。就像一个水池,水如果全部冲到左岸,右岸就没水了,全部冲到右岸的话,左岸就没有水了。如果左、右岸都可以冲水的话,力量就会平衡。
嘉宾简介
黄亚生:1985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黄亚生是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和国际管理教授、副院长,并任该学院中国经济和商业国际讲座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历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教职和世界银行顾问。研究领域涉及国际商务管理、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