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中国百姓获利与贡献不成比例(2)

——访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亚生

核心提示: 当前有一种看法,说既得利益者会反对经济发展,这个观点我不赞成。既得利益者其实也是希望盘子做大,这样他们也能拿到很大盘子的一个比例

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者的前提条件是,经济能持续保持高速发展

人民论坛记者:有观点说,当前的既得利益者们最终还是会成为改革的先锋,您如何看?

黄亚生:当前有一种看法,说既得利益者会反对经济发展,这个观点我不赞成。既得利益者其实也是希望盘子做大,这样他们也能拿到很大盘子的一个比例。既得利益与非既得利益的目标是共同的,区别在于,当经济速度慢下来的时候,既得利益者尤其是具有政治权力的既得利益者们,肯定会通过政治权力、经济垄断权力来获取利益,中国也看到这个苗头了。所以,如果GDP增长从10%下降到6%甚至5%的时候,肯定会出现巨大矛盾。因为到那个时候,既得利益者们发现发展经济很难,自然就要扩大自己的利益。怎么扩大?只能排斥别人才能扩大自己。如果到基层去走走就会发现,很多私营企业遇到很多困难,商机发展好后,就会受到更有政治关系、更有权力人的阻碍。所以,在我看来,如果经济在高速发展,既得利益者们也许会同意限制自己的权力,但经济速度一旦下降,他们肯定是不同意的。这在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类似情形。因此,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者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是经济是否一直持续高速发展。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持续二三十年总是保持在11%或12%的发展速度,总会降下来的,这就是巨大挑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有经济改革,也有温和的、有意义的政治改革

人民论坛记者: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从土地制度入手,突破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在当时也突破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现在看来,那时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黄亚生:是有可为当下借鉴的、但不一定可行的经验。很多学者对中国改革的途径到底怎么回事,存在不正确的认识。仔细研究1980年代的经济改革就会发现,当时经济改革是相当激进的,但同时还配有政治上的改革。政治的改革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常先进的,比如农村的选举就是从1980年代开始的。那时还有个现在已不怎么提的口号,叫“小政府大社会”。当时中国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的奇迹?因为,一方面农村经济在改革,另一方面中国也有着温和的、非常有意义的政治改革。

人民论坛记者:有人称收入分配改革是下一步突破既得利益的关键,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亚生:我觉得并非如此。中国当下收入分配不均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是政府分配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分配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二级市场就是政府再分配,二次分配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一级市场出了问题。如土地价格、资本价格出现了扭曲,这些是使中国收入分配不公最大的问题。如从刘志军等腐败案中可以看出,官员通过控制商机,不公开竞标,将商机给了自己认识的商人,使这些商人获利,这是主要问题。商机、土地价格和银行贷款、资金获得的机会等,这方面出现了问题。而解决这些,没有太多的办法 ,只需要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和适宜的政治改革。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刘 赫]
标签: 百姓   贡献   获利   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