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这是中国30多年来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来源。然而,对利益追逐的鼓励又催生了具有一致利益诉求并主要通过寻租获利的利益群体。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庞大的国有企业盘子,业已成为形成利益群体的温床。而这一改革的异化物正以各种方式绑架改革或阻碍改革的进程。我们必须对这类利益群体有清醒的认识,并在新一轮改革过程中探寻破解的对策。
国企中的利益群体及其行为
由于体制及其他方面原因,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已经成为滋生腐败和利益集团的温床。根据近几年国家审计机关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银行、保险、铁路、石油等六大领域已经成为腐败的高发领域。尤其是今年对中石油、中粮储河南公司腐败窝案的查处,说明一些国有企业的腐败正在向利益集团化方向发展。
第一,通过人事安排形成利益链。根据对中石油腐败窝案及其他国企中腐败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一些国有企业内部,具有行政关系、地缘、血缘亲属关系、校友关系的人,首先通过人事安排逐步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由于在企业集团的框架下,二级、三级乃至更多层级的决策岗位都是权力中心或“肥缺”,因此,利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不断扩大群体的规模和层级,以安排利益群体成员。这就是一些国有企业规模扩张的内生性。由于这些人已经占据着企业重要权力位置,在这些企业内部已经形成一个具有网络特征的特权层级或利益群体,他们会出于小群体的利益而形成攻守同盟,从而构筑起具有很强防守能力的组织体系。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审查,这个堡垒是难以攻破的。
第二,企业的经营目标也正在发生有利于利益群体的异化。从上面的分析中已经看到,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不是股东即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了,而首先是追求利益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他们一方面会通过各种手段竭力压低内部普通员工的收入,从而扩大小集团成员收入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会以提升普通员工收入为借口说服、胁迫政府,同时,他们也会利用舆论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为其进行虚假宣传和辩护,以争取政府更多的政策优惠,这种政策优惠的绝大部分利益最终仍然落在了利益群体手中。这已经被一些国企内部官员与普通员工收入逐日扩大的事实所证实。
第三,企业的信息结构不仅扭曲且日益保密。由于利益群体有着不同于企业的利益诉求,利益群体控制下的企业行为有诸多“猫腻”,这些“猫腻”是不能端上桌面的。在国有资产多级委托——代理的体制下,委托人甄别利益群体行为成本如此之高以致于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这就进一步助长了利益群体通过隐瞒、扭曲等方式提供虚假信息,甚至有些利益群体以国家机密为借口拒绝披露正常的企业信息。结果这些企业的信息更加不公开、不透明、不真实,使得社会包括政府在内的监督无法施行。人们通常认为这些企业经营得还不错,但一旦出现问题,企业就已病入膏肓。如果政府不出面救企业,最终受损的是普通员工,而利益群体则早已中饱私囊;如果政府不得不出面相救,国家的利益、全民的利益就被再次侵占甚至深度套牢。
第四,利益群体的短期行为越来越严重。由于国有企业的代理人最终由政府来选定,甚至一些有具有特殊“业绩”的国企高管还可被选进政府重要的领导岗位。因此,一旦某人被选为企业的代理人,一方面他会在企业内部竭力构筑具有超控能力的特殊利益群体;另一方面,他也有在短期内实现“业绩”大幅度提升的强烈冲动。因为这样做有可能上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包括成为显赫的政府官员等等。此外,在有些情况下,代理人的行为短期化还在于这些企业的代理人当初为取得领导职务进行了大量“投资”,尽快收回初始投资的心理也会驱使他们采取更为猖獗的短期行为。当然,这种投资有时是群体成员“赞助”的,他们知道一旦推举的代理人获得成功,其投资肯定会加倍收回。而所投资金又主要用于疏通各种关系,这实际上是加入一个更大利益群体的入门费,一些国企中的利益群体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其实力和规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