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结果再次表明大家都不太愿意跟这个词沾边,公众对既得利益存在负面认知的倾向。客观讲,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从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好处和利益。有专家指出,既得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对此也不必过于敏感。因为只要有利益、资源,就会存在不断调整配置的过程,所以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都可能形成既得利益。
不同群体对既得利益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梳理被调查者意见可以发现,大多普通公众心中所理解的“既得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仰仗公共权力或资源而获得的既得利益。以下这个有趣的调查发现或许从一个角度呈现了“既得利益”内涵的多样性:在调查中,体制外的公众大多认为“体制内的普通职工是既得利益”,而问及体制内的普通职工,他们却异口同声地否认。原因并不复杂,身在体制内的人,获得了目前社会双轨制下可以享受的不少好处,如养老、医疗、住房等福利,公众将其划为既得利益者理所当然。但对于体制内的普通职工而言,拿着饿不死也撑不着的工资,自己不过是生活在社会夹心层中的人罢了,怎么可能是既得利益者呢?
二、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部分垄断国企高管位居第一
谁是真正的既得利益者?调查发现,排在公众心中前五位的既得利益者有:具有资源垄断特点的国有企业中的部分中高层管理者(68.09%),党政机关一些具有实权的官员(67.43%),通过占有资源等发家的部分企业家,如房产商、煤老板等(66.45%),资本市场中的部分金融资本操盘者(62.51%)以及事业单位中掌握资源的部分群体(57.16%)。
分析调查结果,公众之所以认为上述群体位居既得利益主体前列,主要是由于这部分群体手中握有比较稀缺的资源,依靠这些资源他们往往能够首先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利益。如调查中得票率最高的既得利益者——垄断国企中的部分中高层管理者,他们在国企改制过程中,拥有较多股份,且享受着比普通企业职工高得多的薪酬待遇,自然会被认为是既得利益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公众心中既得利益者的获利方式往往与政策和制度安排有关。虽然上述几个群体得票率较高,但并不表示上述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是既得利益者,也不能说明他们获得的既得利益是违法或违规的。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客观上会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因相关改革不到位或体制机制不完善,许多人抓住或利用这样的机会获取了利益,只要这种利益获得没有违背法律,就应该得到基本尊重和认同。我们必须承认不同利益群体的客观存在,也应该允许不同利益群体有机会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
破除既得利益对改革的阻挠,其前提是承认曾经合法取得的既得利益,这样才能寻得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力量深化改革。但我们决不允许一些既得利益群体通过或明或暗的途径控制经济、社会、自然乃至政策资源,为小群体的利益而断送整个社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