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似乎形成了一种“常识性”看法,即认为中国的深化改革将越来越受到既得利益的阻碍。但凡改革遇到阻力或进展缓慢时,但凡改革成效不尽如人意时,但凡改革发生偏差时,人们很自然地都将矛头指向既得利益者,认为其在从中作怪。但当我们问及谁是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与深化改革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时,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既得利益,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够的课题。探讨如何突破既得利益对改革的负作用,关键要对既得利益有一个清晰认识与理性态度。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历时半个月,面向5000多位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围绕谁是既得利益者?如何认识既得利益?既得利益能否成为深化改革的推动者?下一步改革将会触动哪些既得利益?如何突破既得利益阻挠等问题展开讨论。
一、五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既得利益”是一个“贬义词”
当问及“提到既得利益,您的第一感知如何”时,五成以上被调查者认为“既得利益”是一个“贬义词”(50.67%),三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中性词”(35.24%),一成多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褒义词”(11.16%)。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公众普遍反感既得利益及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字面意义是指人们已经获得的某种法定的利益或权益,本来只是个中性词。抗战时期,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中就用过这个词汇:“凡在国内和平开始时,属于边区管辖地域内,一切已经分配过的土地房屋和已经废除过的债务,本府本处当保护人民既得利益,不准擅自变更。”这里的“既得利益”并无贬义。专家指出,“既得利益”带有贬义色彩,是从苏东剧变之后慢慢演化的。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频频指责既得利益阻挠改革,使其越来越呈现负面情感色彩,其在多数公众心中自然也成了贬义词。
在问到“30多年改革开放大家都从中获利,每个人都是既得利益者,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时,共有将近九成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认同”(33.33%)和“不认同”(5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