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主要是指教师精心组织并引导学生进行精深研究
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精心组织和认真指导,是教师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程度和践行水平的具体体现。教师的精心程度体现着其责任意识和工作状态,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否取得优秀成果的关键,教师的认真指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程度和践行水平。
教师能否进行精心的指导,除了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以外,还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一是教师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大变革时期,1978年以来,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严峻的问题,例如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职务腐败频繁发生,贫富差距扩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发展不协调、不均衡和不可持续等等。中国的确处在先进与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的状态。与此同时,世界局势也是风云变换,纷繁复杂。全球化与网络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更为认清国情社情增加了难度。在世情、国情、党情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对学生影响巨大。作为教师应当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坚定信念与复杂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理解。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朝气蓬勃,崇尚民主和自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但同时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也比较深,价值多元化趋向比较严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他们常常感到迷茫。当前大学生最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一味的责备,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象牙塔,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如果教师不了解和理解他们,很难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上述两个条件的实现,要求教师首先深入到社会现实中去,努力洞悉社会现象,及时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回答大学生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要求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需要,洞察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点,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认知,认知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此外,大学生的精深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江泽民指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依然是青年获得真才实学、全面提高素质的大课堂”。⑤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不能浅尝则止,只有进行精确深入的研究,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学生才能从社会实践中真切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谛,才能正确认识真实的中国和真实的世界,才能真正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特”主要是指有特色的选题和研究视角
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突出“特”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做到精深研究,就必须在选题和研究视角方面突出特色。如何才能突出特色,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本专业的结合就是与自身的特长相结合。高校教师要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切入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教育。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积极地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实践活动,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
二是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其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参加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社会、认识自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有与大学生鲜活的生活相结合,其选题与研究视角才能突显特色,从而有利于在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程度和践行水平。
三是与社会各方力量相结合,注重社会合力的形成。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除了学校以外的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为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需要重视与社会各方的有效沟通,争取各方力量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大学生开展的社会实践必须是对社会的真切观察和了解,要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社会实践选题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实践的成果才能真正的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更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