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观及其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是新形势下统一和凝聚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利器。
为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担负起传承中国特色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任务,就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快速成才,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大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首要标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是指其掌握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是指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实践行动。
通过对首都四所高校近千名大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高校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路径呈现出单一化、机械化的倾向,这是部分大学生不了解、不认同、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原因。”这种现状要求高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践行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渠道。本文认为:社会实践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渠道。
社会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社会实践这一途径,不但可以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更能有效地强化其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行为。如何才能发挥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在加强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的认知与践行中的作用,本文强调要紧紧围绕“专、精、特、新”四个字下足功夫、做好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合作机制,进而提高大学生对核心价值的认知水平和践行能力。
“专”主要是指专门理论支撑和专业方法指导
高校教师要在理论上提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这对于自身加强实践修养和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都非常重要。中华民族一向十分重视社会实践,无数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证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的理论。其理论渊源远可以追述到朱熹的“知行常相须”、王夫之的“知行相资以为用”,近可以从教育家蔡元培的“好学力行”和教育家陶行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寻到根源。
同样,马克思主义也十分重视和强调社会实践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所有机械唯物主义相区别的重要标志。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追随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实践,提倡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早在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③。”毛泽东之后的历任国家领导人更是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④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论断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程度与践行水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大学生群体专业各不相同、学科背景不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改进社会的过程,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它也是大学生的个人行为过程,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而积极践行的有效途径。应当如何进行社会实践?如何策划选题?如何着手设计实践方案?依据什么理论?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这些都需要有专业的、科学的方法指导。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适度加入实践教学环节,为确保实践的科学性,应该向学生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集中讲授社会调查和统计等专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选题、设计调查问卷、策划研究方案、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使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中,都能通过科学有效的社会实践深入认知和科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成熟的理论可以提升人们的理念,只有校方和一线教育者能够充分地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认识不清、保障不力、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社会实践为本,真正改变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们也才能真正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坚定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