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中国古代政治中枢治乱考(2)

核心提示: 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能够造就强大、富足的国家,反之,就会出现衰亡之世

有鉴于此,政治务实派刘邦在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便决定与开国功臣共治天下,以保证刘氏政权的稳固。为此,他与功臣们订立“白马之盟”,共同盟誓,约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得侯”,既突出了刘氏皇族的独尊地位,又保证了功臣集团作为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利益。这一誓约成为西汉前期中枢政局稳定的重要政治依据,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时期,最高层成员几乎全部来自功臣集团及其子孙,他们不但在吕后去世后清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还援引“白马之盟”限制外戚势力的扩张。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也是依靠这一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周亚夫才得以成功。这种稳定不仅对高层政治有利,对基层社会同样有益。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代君臣都坚持与民休息的原则,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让百姓生活较为富足,司马迁将这一情况概括为“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只强调高层的相对稳定,维护高层政治的安全,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能够造就强大、富足的汉帝国,反之,就会出现衰亡之世。公元6世纪,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北齐和北周两个新王朝。最初,东魏——北齐政权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西魏——北周则地域狭小、物资匮乏、人口较少。然而,几十年后,北周大军一路东进,一举消灭了北齐王朝。为什么?有的史家归因于北齐的皇帝骄奢淫逸,私德有亏,这显然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双方在内部政权建设方面的巨大差异。

东魏——北齐政权的政治高层,先后存在几种势力:有开国的军事贵族集团,有北方的汉人大族,也有北齐王朝后期与皇帝私人关系密切的“恩幸”群体。而在东魏——北齐高层纷争不断时,原本实力较弱的西魏——北周则通过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以文化认同和联姻为纽带,以制度为保障,将其内部的精英力量锻造成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被史学家陈寅恪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简称“关陇集团”。西魏——北周以关陇集团为政治核心,不断增强其内部凝聚力,避免了高层政治上的内耗,在东魏——北齐内部倾轧时一心发展,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终于“东方不亮西方亮”,关陇集团的影响力更是一直持续到唐太宗时期。

在统一的西汉王朝,以功臣集团为主体的政治高层的稳定,促进了王朝的稳定发展;在北魏分裂后,西魏——北周凭借关陇集团对中枢政治的掌控,成为乱世中的胜利者。可以说,作为必要条件,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是古代中国王朝统治是否能够长久的一个关键要素。

当然,只强调高层的相对稳定,维护高层政治的安全,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宋太祖、太宗想出各种办法削弱武将权力、维护中央权威,却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除后患而大杀功臣,也没能为他的继位者朱允炆换来平安。同样,只有高层的稳定,却没有理性的决策与行政体制,没有权衡多方利益的合理政策,也无济于事。在回顾历史时,我们看到保证政治中枢相对稳定的重要性,并从此获得若干历史经验,便已足够。毕竟,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当今的中国已非古代的帝国,政治中枢人士也并非终身制,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层面的稳定性,已不能从人着手,而更应该建立一套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施政的合理性以及各项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杜凤娇]
标签: 古代   政治中枢   治乱